1/8摄影记者 周亮

  • 摄影记者 周亮
  • 摄影记者 周亮
  • 摄影记者 周亮
  • 摄影记者 周亮
  • 摄影记者 周亮
  • 摄影记者 周亮
  • 摄影记者 周亮
  • 摄影记者 周亮
广告

  花圈挨着花圈,挽联接着挽联。6月18日上午,新余长安陵园哀乐低沉、礼炮悲鸣,5000多名新余各界群众自发来到这里,参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蒋国珍的遗体告别仪式,以最高礼遇为这位可敬的老人送行。

  从新余市区出发前往长安陵园的路上,沿途不时能看到扎着白花、挂着“蒋国珍老师一路走好”横幅的公交车,以及贴“新余有爱•志愿服务”标志系绿丝带的私家车。这些都是市民自发组织,以包车、提供私家车等形式,免费接送前往陵园参加告别仪式的市民。

  省市各级领导来了,生前照顾过老人的志愿者来了,罗坊镇的乡里乡亲来了,老人生前的至交好友来了,受过老人资助的学生来了,还有许多听过老人事迹的学生、干部、新余市民也来了……他们扶老携幼,怀着沉痛的心情而来,在灵前久久肃立、低头致哀,用无声的行动表达对老人的感谢,感谢他为学生、为新余这座城市的伟大付出。

  穿着各式各样的白衣服的人们早早赶来,手里举着提前制作好的挽联,“蒋老师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安息”“新余志愿者怀念您”,一条条饱含深情的挽联从陵园入口处一直排到了灵堂外。穿着“新余有爱”白T恤的新余好人团志愿者,还在手臂缠上了“孝”字黑袖章,寄托自己的一片哀思。新余市人民医院志愿服务队的医务人员带来了急救药品和设备,这些曾陪伴老人走过人生最后岁月的白衣天使,始终牢记蒋老“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嘱托,在灵堂外设立临时医疗服务点,为吊唁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灵堂里,蒋国珍老师身盖党旗,安详地躺在鲜花松柏从中。灵堂正中安放的遗像依然那么慈祥,在“沉痛悼念蒋国珍同志”的横幅两侧,“国中赤子倾其所有助万千学子成材德泽四方,珍里瑰宝爱党一生为渝黔大地立范光耀千秋”38字挽联道尽了老人令人尊敬的一生。

  “蒋爷爷,我们的好爷爷,因为您,我们成了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我们不会忘记您的声声叮嘱:将来做一个爱国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哽咽的童音在灵堂里想起,字字泣血,催人泪下。这是罗坊中学初二(3)班的李文霞前来送别恩师,从她进入初中的那年起,蒋老师提供的每学期200元的助学金就从未间断,给这个家境贫困的学生带来无法言喻的鼓励:“我在小学时就听过蒋爷爷的事迹,知道他把钱全部捐给了学生,自己只吃红薯饭。蒋爷爷住院期间,我去医院看过他两次,看到他那么瘦弱、说话都困难,我感到非常心疼。现在蒋爷爷走了,希望天堂没有病痛,我们会继承他的遗志,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17日从微信朋友圈得知蒋老师逝世的消息后,南昌特警支队队员蒋奇在连夜坐车赶回了老家罗坊镇坑背村,“今天上午,我们同村一起长大的兄弟们都自发来送蒋老师,我对蒋老师说,一路走好,你的学生会继承你的精神,会将你的爱传承下去,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尽自己的一份力回报社会。” 蒋奇是2005届罗坊中学初中毕业生,曾有一次考试成绩排名在前50名以内,得到了蒋老师60元奖励,“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当时父母每个星期给我的伙食费是5元钱,收到这笔奖学金给了我很大激励。”

  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来送别,他叫李爱平,是蒋国珍老师教过的第一届学生,“1980年,我读小学二年级,蒋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从那时候起就自掏腰包,给学生买铅笔、圆珠笔、笔记本等等学习用品,”李爱平说,蒋老师知识渊博,他的教育方式很特别,会给大家讲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开阔学生眼界,“他是我的恩师,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孩子也不会有现在的生活,所以我特意带小孩来送一送蒋老师。”

  李平是一位体育运动爱好者,18日上午6:30,他和其他微马爱好者在仰天岗消防通道开展微型马拉松跑步活动,“今天跑完步,大家都自发说要来参加追悼会,我们20多人就一起过来了,”由于来不及回家换衣服,他还穿着跑步的运动服,怕对蒋老师不尊重特意站在人群后面,李平说,蒋老师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将来他也会积极组织、参与各项爱心事业。

  ……

  一座城市为一个人送行,是民之所向,也是国之所望!蒋老师安息,今天每一位悼念你、送别你的人,明天都将继承你的遗志继续前进!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