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南昌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正在快速蔓延。作为治堵民生大考题,南昌治理交通拥堵“城市病”说了这么久,却越治越堵。且不说上下班高峰时期交通拥堵,就是清明小长假南昌城区都堵车严重。今年清明首日,有的人发微博“出城遇到堵车,花了4个小时才上高速”;有的微信称,“看不到头,在艾溪湖大桥上堵了1个小时”。各种堵车“刷屏”既是警示南昌车多难行,也是无奈提醒朋友别开车,“出城上高速都要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

  近日网上发起的关于南昌堵车原因调查,众多网民更直指南昌交通拥堵“城市病”病的不轻。其中,公交站点设置不甚科学,城区道路设计不合理,无地铁和BRT专线,交通管理混乱等“发病”原因高居前几位。不调查不知道,网上把脉南昌交通拥堵,就发现在路面被“堵”过的人真多,交通拥堵状况实在令人堪忧!

广告

  南昌“堵病”是机动车数量增长过快的原因吗?虽然有报道说南昌机动车已达8人就拥有一台车的数量,但相比地域狭窄、平均每公里道路要承载约275辆汽车的香港来说,南昌机动车占道路承载数量可就差的老远。为何香港堵车并不严重?为何比香港大的南昌犯“堵病”搞的人“堵心”?笔者以为,人为因素是造成交通拥堵“城市病”重要原因。

  有数据表明,目前南昌公交分担率为19%,日均搭载80多万人次,而北上广深为30~40%,香港达90%。这就难怪有人说,“乘公交似有‘羞辱感’。”避乘公交的不良风气使一些人宁开私车堵在路上,也不乘公交,这从侧面说明绿色低碳出行没有深入人心。

  事实上,南昌一直在提倡“公交优先”,也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首条从老福山至银三角的BRT公交车快速线路今年将开建,地铁1号线也将于7月底全部双向通告,并运用政策和市场杠杆限制私家车上路。但作为一种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高度混合运行的交通系统,南昌在做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驶分离、机动车与行人各行其道方面仍有较大欠缺。笔者就曾发现,一些机动车随意变道“夹塞”、任意抢行;非机动车(电动车、自行车)不按道行驶,抢上机动车道;一些行人密集地方缺少高架桥,导致乱过马路行为时有发生;甚至一些车主因小磨擦扯皮,小事故引发大堵车,等等。既反映出道路规划、交通设置方面存在不足,又说明交通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因此,要治理南昌交通拥堵“城市病”,就必须从人的因素上查原因,寻找一些缓堵之道。

  虽说治堵是个社会综合问题,但可以从增加交通安全设施出发,通过加强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信号、可变交通标志、护栏、人行天桥和地下人行过街道等建设,并增添停车场或立体车库,就能减少路面交通压力。还可以实行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管制,不仅通过征询市民和司机的意见,对红绿灯,交通划线、标识、行车方向等交通管理要素实行“按需调节”,而且需要重点加大对公交专用道的管理,增大交警上街执法覆盖面,使堵车或突发情况得到及时疏导处理。

  治堵是一场攻坚战,明知困难也要积极面对。鉴于治“堵病”的重要性,南昌交通和城建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针对交通问题多开展交流研究,科学进行道路空间调整,提高交通资源效率。同时要以无车日活动,及多种形式宣传步行、自行车交通在出行和接驳换乘等方面优势,引导转变市民出行习惯,努力促成南昌新的绿色交通风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