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将精准扶贫攻坚实绩作为市县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机制,树立“摘穷帽为荣、戴穷帽为耻”的观念,坚决杜绝“戴着贫穷帽子、过着炫富日子”的现象。(6月3日 中国网)
“贫穷”、“贫困”是世人引以为耻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但为何套到了地方政府的头上,这顶“贫困帽子”却舍不得摘掉?不仅如此,有些地方县区还削尖脑袋去“争当贫困县”、“力保贫困帽”,甚至少数贫困县已经脱贫致富,却还“脱贫不摘帽”?说到底,舍不得这顶“贫困帽子”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这顶“贫困帽子”之下,有“利益里子”在作怪。
依据我国扶贫政策,拥有“贫困帽子”的地区,可以享受扶贫资金的扶持以及税费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地方政府才会甘心戴上,甚至是抢着戴上“贫困帽子”,从而以此获取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从这个角度上说,也许正是因为有“贫困帽子”的庇佑,才让地方政府以及地方领导干部有了“慵懒”的可能,有了逃避责任的借口。所以,要彻底解决“戴着贫穷帽子、过着炫富日子”的问题,还需从地方党政部门领导的思想惰性上“扶贫”,祛除“等、要、靠”等这些惰性思想意识,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
除了祛除思想“贫困”问题,还需要撤除“利益里子”,改变扶贫政策。其实,早在三十年前,我国就开始大规模的政策扶贫,但从目前看来扶贫的效果其实并不乐观。一方面,这是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问题,是贫困的代际传递使然;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说是扶贫政策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未能真正激发脱贫致富能力的“不得已”。暂且撇开前者不谈,就后者而言,扶贫政策“重形式不重效果”的问题依然存在,“输血式扶贫”依然占据主流,离“造血式扶贫”要求相差甚远。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扶贫政策的实施,也让部分地区舍不得摘下“贫困帽子”。
基于此,扶贫政策要落地,就需要建立和完善贫困县区考核、约束、退出机制的精准扶贫,杜绝“戴穷帽子过富日子”的现象。所以,一方面,要制定定期评估制度,摘除脱贫县区的“贫困帽子”,让扶贫资源用在实处;另一方面,要适当延长对地方政府扶贫工作的考核周期,并将其作为地方政府和党政部门领导的测评标准,防止原地踏步的贫困“惰性”和“惯性”。
说到底,只有彻底革除扶贫政策的“利益里子”,才能彻底改变贫困县区的“帽子福利”,让地方政府和地方领导不再惦记着那顶原本就不太光彩的“贫困帽子”!
文/戴庆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