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罗家伦(前排中间者)就任清华大学校长。资料图▲1928年罗家伦(前排中间者)就任清华大学校长。资料图

  据《江西省人物志》记载,罗家伦,字志希,笔名毅,1897年12月21日出生于江西省进贤县。父亲罗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罗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

  17岁时任《复旦杂志》编辑    对年轻学生婚姻加以挞伐

  罗家伦十五岁入南昌的英文夜校读外文,此时他经常注意上海的招生广告。1914年他进入上海复旦公学就读。由于复旦公学的创办人中有革命党人(马相伯、于右任、叶仲裕等人),所以复旦公学和孙中山时期的国民党有密切的政治关系,使罗家伦的思想进一步地开放。

  复旦公学时期的罗家伦不仅学业优异,还担任《复旦杂志》编辑,开始运用文字阐述他的理念,他曾撰文与同辈的青少年朋友共勉:“若欲以二十世纪国家的主人翁自恃,必须有春日载阳、万象昭苏之慨:切莫暮气沉沉,气息奄奄。一定要努力成为新学生,切莫沦为陈死人”。他还在文中对年轻学生的婚姻加以挞伐,认为“在学生时代就结婚,足以使人志气颓唐,违背生计原则,堕落社会生活程度”。此时,他对问题的了解,已由个人的婚姻问题探索到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

  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    为“五四运动”撰写宣言

  《罗家伦传》一书中披露,1917年入北大后,在北大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和新文化运动激流的影响下,罗家伦和傅斯年等创办《新潮》杂志,勇敢地“批评旧文学、旧观念、旧社会制度不合理的地方,而介绍若干西洋近代文化中可以观摩和采取的部分”,积极参与了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上午10时许,罗家伦刚从高师联络完毕返回北大《新潮》社时,有同学跑来对他说:“今天的运动不可没有宣言,北京八校同学公推北大起草,北大又推罗君执笔。”罗家伦见时间紧迫,不容推辞,乃站在一张长桌旁边,于15分钟内一挥而就,并立即送印刷所印刷。这份宣言印了两万份,“逢人便给”,成为“五四运动”唯一的白话文宣言,也是在当时发挥作用最大、在后来影响最深远的宣言。文中提出的“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也激励着一代进步人士。

  5月26日,罗家伦以“毅”的笔名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这是“五四运动”这一名词的首见。从那以后,人们就以“五四运动”来称呼这场由北大学生首先发起的爱国救亡运动。该文被上海《申报》全文转载,影响很大。

  就任清华大学校长    使其实现男女同校

  《进贤县志》中提到,1928年9月18日,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发表题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他对清华的设计是,“我们的发展,应先以文理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长其他的部门。”在就职演说中,他还说:“我想不出理由,清华的师资设备,不能嘉惠于女生。我更不愿意看见清华的大门,劈面对女生关了!”清华大学在罗家伦手里终于实现了男女同校。

  罗家伦认为“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为了提高清华的教授水准,他采取了重发聘书的措施。1928年10月29日送出教授聘书18份,为期一年。原来学校有55名教授,这就等于解聘了37人。与此同时,他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历史学家蒋廷黻,政治学家张奚若、萧公权,哲学史家冯友兰,化学家张子高等等,多达几十人,大大增强了清华大学教授阵容。

  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30年代清华黄金时代的名教授大多数是在罗家伦任上聘请来的。

  任国民政府驻印度首任大使    为印度国旗提建议

  罗家伦女儿罗久芳曾在《我的父亲罗家伦》一书中回忆道,1947年,国民政府任命罗家伦为首任驻印度大使(印度脱离英国独立)。

  当时印度总理尼赫鲁之下的政要、国会议员等经常来请教罗家伦。印度国旗本想以甘地革命时期纺织土布的纺纱机做图案。罗家伦建议去掉木头架子,只剩一个圆轮,表示生生不息之义,他们欣然接受了。 1969年12月25日,罗家伦在台北逝世,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