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8日,是第41个世界博物馆日,也是1918年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年纪念日。由伦威克艺术画廊、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前总策展人、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起源研究会创始负责人简·米洛什女士策展、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主办的澳大利亚陶艺家戴安娜·威廉姆斯女士“和平:母亲的呼唤”主题个人展隆重开幕。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余孝平先生主持开幕式,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赵刚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先生出席并致辞发言,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系张嗣平教授、刘远长大师工作室刘丹云主任以及媒体人、艺术家代表等各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


戴安娜女士是德国人,60年代后随父亲移居澳大利亚,父亲是为当地基督教堂进行装饰设计的艺术设计师,擅长装饰设计、以及绘制人物油画,戴安娜从小耳濡目染且天资聪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她开始学习陶瓷绘画与装饰。2004年,戴安娜第一次来到景德镇,千年瓷都景德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完整的产业链带来的创造的便利和快感,使得戴安娜第一次接触,就让她与景德镇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决定静下心来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她在刘远长大师的帮助下,在雕塑瓷厂艺术交流中心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她在向刘大师学习雕塑的同时,也学习了雕塑瓷厂各种民间工艺技术。她早期的绘画细致完美、色彩艳丽。她画的瓷像色彩层层叠加,由淡致深,烧成温度由低到高,她的作品烧得最多的一件达到了十四次烧练过程,这种对艺术创作的态度堪称精益求精,这种认真和努力的精神,使得她的创作突飞猛进,作品也因此更加趋于细腻和完美。



2005年,戴安娜应邀第二次来到刘远长大师工作室驻场创作,当时儿子加入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奔赴伊拉克战场,戴安娜作为母亲无力阻挠他改变这一决定所经历的的这种精神折磨和种种艰难,促使她以尖锐的炮弹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借用陶瓷的易碎隐喻人生的脆弱,进而采用陶瓷艺术形态来表达反对战争带给世界的毁灭以及持续不断的暴力对人类的摧残。

14年往返澳大利亚与中国之间,戴安娜从对陶瓷工艺的一无所知到熟练掌握釉上装饰到陶瓷雕塑技艺一应俱全,将这种跨越国界的工艺技巧和文化传承,以她个人的独特表现形式诠释和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次展览是戴安娜对景德镇赋予它陶瓷艺术生命的一次总结和汇报,7个造型共42件参展作品构成《和平·母亲的呼唤》主题展,将生命的诞生、成人后的命运、经历战火的死亡、孕育新一代、历劫后的来世组合在一起,阐释着对战争与生命意义的多重思考。柔美原自然洁净形态的母婴与僵硬尖锐带来黑暗的弹头产生鲜明的视觉冲击——孕妇奉献世界新生,而炮弹却要摧毁一切生命。以雕塑艺术形式呈现的孕妇、婴儿和大炮,反映了艺术家对战争不止与生命不息之间威力的比拼。


开幕式上,刘远长大师高度赞扬说:戴安娜在创作上大胆创新,作品由平面绘画转到立体雕塑的主题创造,她的作品综合了东西方元素和圆雕、捏雕等各种表现形式,成就了这些包含艺术创新作精神和浓郁情感的火的艺术。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赵刚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言,他表示5月18日,是第41个世界博物馆日,同时也是1918年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选择这样的日子作为澳大利亚陶艺家戴安娜·威廉姆斯女士“和平·母亲的呼唤”主题个人作品展,也是想以此纪念我们今天弥足珍贵的和平年代。

戴安娜在开幕式上,表达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她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刘远长大师以及所有工作人员,她说:“对于艺术家而言,景德镇是属于全人类的陶瓷圣地,所有对艺术的梦想在这里都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