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晚上去看电影,离开映还有一个多小时,于是来到不远处的一家水饺店吃晚餐。水饺种类很多,可以随意挑选。价钱也各有不同,4元到8元一两,一两六个。我们选了四种,每种二两,共八两,女儿买单,大概50来元钱。

  等着饺子上桌需要15分钟,我给母女俩讲了个42年前吃饺子的故事。

  1970年1月,那时我刚满17岁,下放到了建设兵团八团,后来改为恒丰农场。兵团管理的骨干主要是部队的干部,我们连的副指导员姓陈,福建云霄县人,比我大十多岁,一位喜欢和农工打交道的干部,也是一位喜欢和我们知青在一起玩的解放军。到农场后不久,我就被派去参加“一打三反”运动的工作小组,他是副组长,我是组员,负责文书工作,我们就从那里开始认识。一年不到,运动结束,我们就留在这个连队工作,那时的连队,也就是后来的生产大队。由于住房十分紧张,他让我和他住在一个由办公室改成的十五六平方米大小的房间里,一人一床,这在当时对我来讲,是破格了的,许多知青战友都还没有睡上床,打地铺。我们既是上下级,也是兄弟哥们,相互关照。那时最难的莫过于伙食的改善。他有一个煤油炉,煮个面条,炒两个小菜,我俩共享,已是幸福无比了。

  我非常感谢他对我的照顾。

  1971年,他探亲回家,要从南昌转车,我请他到我家去玩玩,吃顿便饭。他想了想,点头同意了。

  我家在南昌市区一条小巷的深处,是一栋半砖半板的小瓦房子,上下两层,统共三四十个平方,住着公公婆婆、叔叔婶婶、我和弟弟共七口,冬天进风,春天渗水,雨天漏雨,雪天飘雪,真不好意思接待客人。房屋不体面,那就让客人吃好一点。婆婆知道是我的直接领导来家吃饭,专门用肉票去买了三两肉,又从柜子里层找出半斤线粉,还有两个鸡蛋。这是我们家招待贵客的菜谱,我也很喜欢,就是平时吃不着,这次可以跟着沾点光了。

  指导员在我家和我婆婆拉家常,谈得十分融洽。快到十二点了,婆婆起身去厨房。他站了起来,告辞要走。婆婆不许,要我拉住领导,说,只要十分钟,就可以吃饭。他笑着拉住了婆婆,用他那典型的闽南普通话说道:“婆婆,不用了,我已喝了您老人家的茶水,谢谢,谢谢!我和东有还有事,要赶去火车站取寄存的行李,我们两个到外面吃,就可以了。”他是把两个大行李包寄存在车站了。

  劝拉了几个回合,没用。婆婆看着我,不知说什么好,大概是在心想:商量了到外面吃,你怎么又要我作准备呢?

  我也搞糊涂了。婆婆偷偷地塞了几块钱给我。

  指导员已经拿起了随身的两个小行李包,拍拍我的肩膀,轻声地说:“好了,走吧,我们去吃饺子去。你帮我拿这个包。好久没有吃饺子了,我已打听得你们南昌的时鲜楼的饺子不错,正想利用这个机会去吃一次,尝个鲜吧。”

  时鲜楼不远,就在胜利路中段。

  到了时鲜楼,人不太多,我们找了一张桌子坐下。我没来过,也从未吃过饭店里的饺子。我摸了摸口袋里的钞票,准备去开票。那时进饭店吃东西,要先开票。指导员把我按住:“你就坐这儿看好行李。”他去开票去了。我掏出婆婆给我的钱,数了数,五块五角,这是当时一个人半个月的伙食费,当时兵团给我们发的生活费,每月16元钱。

  “我要了一斤半三鲜馅的,够不够?”他坐下来问我,“不够,再加。”

  我斜着眼看了看挂在对面墙上的菜谱单:三鲜饺子,1.8元一斤,一斤60个。我盘算着,一斤半就是90个,2块7毛钱。在南昌吃饭,该我掏钱,怎么好意思让指导员开票?但此时再如何想也没有意义了,饺子已经端上来了,他做事就是这般利索干脆。

  饺子两大盘,热气腾腾,香气阵阵,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饺子。

  醋、姜也上来了。

  “吃,小伙子!”指导员下命令了。

  那还用说。开始吃时,因为烫,一个饺子分两口、三口,品尝着馅儿的鲜味,三鲜何止三鲜,恐怕有七八鲜吧。后来就是一口一个了,也忘了数数。

  “吃多少个了?”看着盘子里只剩下三五个饺子,我突然想了起来。

  “嘿,瞧你这个馋。你我各45个。”他笑道。他盘子里还有十几个。

  “真好吃!”我笑了,偏忘了还可以再去开票。

  指导员站起身,又去开票处开票。我想阻拦,已来不及。

  他走回来:“再买了一斤,60个。你40,我20。够不够?不够,再买。”

  “够了,够了!就怕吃不了,我们一人一半吧。”我只好说。

  饺子又端了上来,果然我的比他多。我们又添了些佐料。

  最后的结果,我吃了整整100个,他吃了50个。我真会吃呀!

  这件事,对我影响太深太深:那是我第一次请领导,也是请朋友到我家吃饭,没有请成,反而被他请;那是我第一次痛痛快快吃饺子,我正式工作后的第一位领导请我吃饺子,我吃了100个;当时,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注意我自己是否撑得难受,只是觉得吃得特别过瘾,吃得特别享受。

  讲到这里,女儿问我:“指导员现在在哪?”

  “过了几年,陈指导员转业回老家闽南去了。我们曾经通过电话。”我说。

  是呀,一晃就是四十年了。不知他现在过得怎么样,算起来,也有70多、80岁了。

  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吃着饺子,但总觉得这饺子没味,吃了几个就不想吃了。

  还是当年的饺子好吃。

  指导员,什么时候来南昌,我请您吃一次饺子,这回反过来,我吃50个,您吃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