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举成就江西兴文之风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至清代,整整延续了1300年,其间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其中江西省占有十分之一。科举的辉煌为江西文学家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陈东有:让众多家长、学子拼死一搏的2014年普通高考刚刚结束。我省32万多高三学子报名参加高考,不禁让人联想起古代的“秀才”赶考。中国科举制度始自隋朝,完善于宋朝,鼎盛于明清,衰微于清末,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朱熹、文天祥等一大批江西人正是通过科举成为名留青史的文化精英。您如何看待科举制度与两宋时期江西文化繁荣的关系?
夏汉宁:江西文化经过东晋至隋唐五代数百年的酝酿,到了两宋得以迅猛发展,堪称江西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其中文学的繁荣便是一个突出的标志。
宋代江西文学异彩纷呈的景象,构成了两宋文坛一道灿烂的风景线。据《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统计,活跃在两宋时期,并有作品传世的文学家共有约16813人,江西有作品传世的文学家,至少有1376人,约占8.6﹪,仅次于浙江、福建,居全国第三位;《四库全书》收录宋人别集近400部,江西籍文学家别集有83部,占总数的20%多;《两宋名贤小集》共录两宋文学家157家,江西籍文学家录41家,占总数约27%,而这41家还未包含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刘辰翁、文天祥等人。
两宋江西文学如此辉煌灿烂,成因自然不一而足,不过,我们通过考证可以发现,科举制度对两宋江西文学的触动影响巨大。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至清代,整整延续了1300年,其间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其中江西省占有十分之一。据顺治《江西通志》、民国时期《江西通志稿》等资料统计,宋代江西共有进士5545人,其中34人文武科鼎甲,11人为状元。科举的辉煌为江西文学家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与封建政治融为一炉,对江西士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宋时期,统治阶级改革科举制度,向广泛的社会阶层敞开政治职位,以此来广罗英才、扩大统治基础,当然,这也为普通人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现实性和可能性。宋代科举应试,几乎没有出身限制;科举考试程序严格、考试规则严密。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使得江西士子求学的热情在科举考试巨大利益的驱使下空前膨胀,江西读书风气之盛、读书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文化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普及。
二、进士群体擎起文学大旗
两宋江西文学家共有进士679人,平均及第年龄约为31岁。从宋代江西文学家的整体力量看,进士是一支重要的创作队伍,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名家辈出,各体皆擅。
陈东有:南宋黄次山撰写的《重刻临川文集序》中,也曾论及了江西地域文学现象,称“艺祖神武定天下,列圣右文而守之,江西士大夫多秀而文,挟所长与时而奋”。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中,封建社会科举产生的“士大夫”迂腐而八股,创作能力并不强,缘何江西获如此高评价?
夏汉宁:从宋代江西文学家的整体力量看,进士是一支重要的创作队伍。两宋江西文学家共有进士679人,平均及第年龄约为31岁,其中20—29岁这个年龄段及第的进士人数最多,共96人,是创作力最旺盛的一支队伍,人均作品量最多,为417篇(首)。15—19岁之间及第的进士,人均创作量也达到394篇(首)。宋代江西进士以占总人数49.96%的人数,创作了占总量67.89%的作品。
除了人数众多之外,进士群体也是名家辈出。与宋代其他地域相比,江西籍文学家中一流大家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宋代文坛开宗立派者和执牛耳者,有的更是被奉为文坛宗师。如,被称为北宋江西文坛开一代风气的人物晏殊,不仅为江西文坛掀开了绚丽的篇章,而且为当时的词坛镌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欧阳修,在词的创作方面,与晏殊共同开创了宋词的江西一派,名列北宋词坛“四大开祖”之一;在古文创作方面,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且宋代其余五人(曾巩、王安石、三苏父子兄弟),或为其门生,或受其奖掖和提携,由此他也被人们奉为北宋文坛的领袖和一代宗师。黄庭坚,由于在诗歌创作中,特色鲜明,成就突出,因而被人奉为“江西诗派”领袖。曾巩、王安石、杨万里、姜夔、朱熹、胡铨、文天祥等进士,均是江西文学家中的翘楚,擎起江西文学大旗。
此外,两宋时期,江西文学家在各种文体的创作上也都有上乘表现,各体皆擅。正如某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从两宋文学的历程看,由首开风气到蔚成大观,由中兴再起到悲壮殿后,皆有江西文学家之卓著勋绩;从宋代文学诗歌、词章、散文三个主要领域看,江西文学家都大有可书之笔。如欧阳修,在诗、词、文、赋、笔记小说、诗话等文体创作中,均有佳作呈现,堪称众体皆备,声名显赫的大家巨擎。至如晏殊、晏几道、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朱熹、姜夔、周必大、文天祥等等,或众体皆擅、或独擅一体,皆为技压群芳的名家高手。而于诗、词、文之外,江西文学家在笔记、小说创作领域也极为活跃。乐史首先承传唐人传奇之业绩,创作了《广卓异记》、《诸仙记》、《商颜杂录》等,为宋人最早的传奇小说作品。乐史之后,笔记、小说创作发展很快,并产生了大量的作品,如孔平仲的《孔氏谈苑》、惠洪的《冷斋夜话》、朱弁的《曲洧旧闻》、洪迈的《夷坚志》和《容斋随笔》、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等等,形式多样,包罗宏富。即便是在两宋戏剧创作方面,虽然现存资料较少,也可以看到江西文学家留下的作品。在现存40套的北宋大曲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两套,就是出自江西文学家的手笔——曾布创作的以冯燕故事为主题的《双调·水调歌头》七遍和董颖创作的以西施故事为主题的整套大曲《道宫·薄眉》。
据统计,仅宋代主要文学样式诗、文、词方面,江西文学家共创作诗49505首、文37006篇、词4271首,诗文词创作共计90782首(篇)。并由此形成了13个诗创作总量超千首、11个文创作总量超千篇、9个词创作总量超百首的高产县,均为庐陵居首。此外,还有庐陵、婺源、临川等12个地域的文学家族创作总量超过了2000余首(篇),周必大、杨万里、黄庭坚等22人诗词文创作超过1000首(篇)。
三、宋代江西文学地图
今天江西辖地的宋置69县,其中61个县(不含婺源)都有文学家分布,约占88.4%。宋置13个州军府,均有文学家出现,其中,超过百名文学家的州军就有6个。
陈东有:确实,在宋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江西文坛堪称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异彩纷呈,光华四溢。那么,这些作家在江西各地域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这种分布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夏汉宁:文学家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地域文学的发展情况,文学家人数比较多的地域,亦往往是文学、文化繁荣昌盛之地。
两宋时期,今江西辖区设有13个州军及徽州的婺源县。在这13个州军中,均有文学家出现,具体分布情况依次为:吉州234人、饶州188人、洪州185人、抚州162人、建昌军139人、临江军109人、信州96人、虔州49人、南康军40人、筠州39人、江州36人、袁州32人、袁州32人。如果按今设区市来考察(将婺源52人计入上饶市),其分布情况依次为:抚州301人、吉安264人、上饶247人、宜春164人、九江129人、南昌73人、赣州56人、景德镇50人、鹰潭39人、新余37人、萍乡8人。这13个州军在两宋时期所辖的69个县中,其中61各县均有文学家出现。如果按今县域来考察,其前十依次为:吉安103人、临川93人、鄱阳65人、南城61人、南丰58人、婺源52人、南昌46人、樟树45人、丰城43人、吉水41人,后十依次为:龙南3人、南康3人、于都3人、分宜3人、广昌2人、黎川2人、万年2人、万安2人、上高2人、彭泽1人。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