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发现,宋代江西文学家及文学家族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文学家分布地域广。今天江西辖地的宋置69县,其中61个县(不含婺源)都有文学家分布,约占88.4%。宋置13个州军府,均有文学家出现。其中,超过百名文学家的州军就有6个——吉州、饶州、洪州、抚州、建昌军、临江军,约占江西州军总数的46﹪强,这6个州军,也毫无疑问成为了当时江西文学家的重镇。如果以今天的江西行政区划来看,江西现有11个设区市在两宋时期都有文学家出现。
二、文学家分布的时代不平衡性。第一,整体上来说,江西北宋和南宋的文学家人数相当;北宋前期的60余年和南宋后期的50余年,文学家人数相对较少;北宋中后期以及南宋前中期尤其是南宋前期、中期,是文学家较为密集的时期。第二,就各个州军府来说,总体上看,从北宋前期到南宋中期,各州军府文学家人数大都在不断上升,南宋后期大部分州军府文学家人数急剧下降,但就各州军府之间不同时期内的比较而言,排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第三,宋代江西各县文学家人数排名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整体说来,排名情况相对比较稳定者仅临川、庐陵、南城、南丰、玉山、广昌等少数县,大部分县不同时期文学家排名情况有较大波动。
三、文学家分布的地域不平衡性。宋代江西文学家人数最多的县为庐陵、临川,分别以98人、93人遥遥领先,人数在30-69人之间者仅9个县,人数低于30人者就有51个县,占了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宋代江西文学家分布的集中性。进一步分析发现,鄱阳湖地域是文学家分布的密集区,今江西广大的南部、西部地区,文学家分布相对比较稀疏。
四、文学家族多,并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与文学家地理分布的一致性。据统计,江西在两宋期间共有150个文学家族,这些文学家族主要分布在今江西省10个设区市中,仅萍乡1个市未出现文学家族。
四、文坛“江西现象”的形成原因
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些都是江西作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敢为天下先、敢于创新和相互提携、相互尊重的内在精神。
陈东有:您的研究非常细致,也很有趣。宋代江西文学能够如此繁荣和迅猛发展,江西作家能够以群体的方式凸现和崛起于文坛,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形成的呢?
夏汉宁:两宋时期,凸显于文坛的“江西现象”,从宋代到今天,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的确,除了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外,它还与江西的地域环境(含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江西有一个相对平稳安定的环境。唐帝国自安史之乱以后,常常处于混乱动荡的状态,尤其是北方,成了战争和动乱的中心,这种变乱的局面延续了二百来年,直到北宋建立才基本结束。而在这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偏于江南的江西,却很少受到战火的侵袭,这不管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人文的兴盛,无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有利于保存南方的文化基础,特别是再一次大规模地汇集了外来避难的士大夫家族,更有利于对中原文化的吸纳和融合。
第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有利于南方文化的发展。在五代以前,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本上在北方。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江西的开发才得以加快,尤其是在南唐李璟父子的经营下,江西的经济和文化才有比较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学方面,由于李璟、李煜的苦心营造,江南具有浓厚的文学风气,而这种风气对江西文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北民南移,将北方先进文化带入南方。中原丧乱以来,北民第二次大规模南迁,而在这南迁的队伍中,有不少便是北方的士大夫家族,这些人的南移,直接推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宋代江西作家中的佼佼者,其家族几乎都是由北方或东南各省辗转迁入的。
第四,农业发达,经济基础厚实。五代时期以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赣抚平原、吉泰盆地上的农田,一望无际,号称江西的两大粮仓,江西的谷物为农业生产的重头,向朝廷献纳的粮食、茶叶等,长期居于全国的首位,仅以每年输送京师的漕米为例,据《梦溪笔谈》记载,只江南西路就有128.89万石,居全国第三,倘若加上江南东路三州一军所纳99.11 万石,便跃居全国之首位。
第五,交通便利,交往方便。自唐中叶以后,江西对外交通较前更为便利,唐代张九龄修通大庾岭驿道,使长安、洛阳、开封得以经运河至扬州,过长江后,至杭州,沿富春江至常山,再至玉山,经上饶,沿信江而下,入鄱阳湖,溯赣江,至大庾,翻岭而南,至南雄,顺北江南下,直达广州出海。至宋代,江西水运更为发达,据史料记载,宋真宗天禧年间,吉、虔二州官营船场所造船数接近全国总额的一半。交通的便利便于江西文人和外界的交往,便于拓宽江西作家的视野,增进江西作家与全国文坛的信息沟通。
第六,江西在两宋时期,学校、书院林立。江西是宋代兴学最早、学校数量最多的地区,一般州、军、县均有官办的学校,而官私合办、官助私办和私办的书院、学馆,遍布城乡,据不完全统计,两宋时期江西各地有各类书院278所;州学、县学79所。
第七,一些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江西作家进入统治集团,而且是台辅重臣。北宋初期和中叶,江西就曾先后出现了三大宰辅:晏殊、欧阳修和王安石。这三人本身就是名望很高,成就很大的著名作家,他们身居高位,不仅为宋代文坛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直接带动了江西文学的发展。这种政治上的优势,无疑为江西作家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机遇。
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些都是江西作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除此以外,在他们身上还突出地表现出这样两种令人敬佩的内在精神:其一,敢为天下先,敢于创新的精神。如欧阳修,他能在西昆派统治文坛的时候,高举反西昆倡古文的大旗,十分鲜明地提出文道并重,道先文后的理论主张,并以自己的诗文创作来实践自己的主张,他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其二,相互提携,相互尊重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形成,首先应归功于晏殊,他身居高位,但却慧眼识才,欧阳修便出其门下,而驰骋于北宋文坛。晏殊的这种风范此后几乎一直传承在江西籍的台辅重臣中,欧阳修便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精神,“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其他五位作家都受到过他的褒奖和提拔。曾巩和王安石的交谊,曾几对杨万里的培养和奖掖,都体现了这种精神风貌。正是因为如此,江西作家才能在两宋文坛长盛不衰,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才能创造出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嘉宾名片
夏汉宁,男,1958年5月出生。现任江西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文化研究部主任,兼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宋代文学及地域文化研究。已出版《一代文宗欧阳修》《贾谊文赋全译》《曾巩》《 欧阳先生文粹·欧阳先生遗粹校勘》《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合作)等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论著多次获得各类奖项。
特约主持人名片
陈东有,1952年冬生于江西南昌市,祖籍江西丰城。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初中毕业下放农场劳动,1984年本科和1990年硕士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1997年获厦门大学史学博士。现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务。主要从事文学史、社会经济史和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
(说明:本文原刊《江南都市报》专栏“江南新视野”第46期,2014年6月9日,责任编辑:黄铭、黄浦江。)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