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是中国古代弹拨乐中的王者。置天下于指尖,揽古今于胸前,用四个王字一溜儿排开来盖自家屋顶的,敢问,舍琵琶其谁?!
琵琶敢称王,当然得有底气。最早在大秦朝露脸,在大汉朝就列进了仙班,魏晋时乍现风流。到唐代,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琵琶成了少不了的乐器,白居易的《琵琶行》、敦煌壁画和云冈石窟均有明载。
琵琶音域广,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古曲还有文武之分,也正因为能文善武,所以琵琶文化之河流到了现在,荡漾在波光里的憧憧魅影,在我眼中就是花木兰,就是穆桂英,桃花马飚雄、铁铠甲藏艳。既万般柔情,又威风凛凛;既垂帘盈盈,又浩浩荡荡。
卜卉是典型的南方女子,生于湖南株洲。然而祖上却是山东泰山脚下的东平县,东平与水泊梁山接壤,那是个出著名响马和江洋大盗的地方,八百里水泊,如今在梁山县境内,几乎见不到了,只剩下东平湖的四百里水面仍在晃荡。
小巧、秀气、灵动,十岁就与琵琶结缘,小小的个子总是背着一把大大的琵琶。游走时,她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不点,是那千万追随时尚、喜欢购物和美食的女孩子中的一员。只有怀抱琵琶,端坐着,低着头半遮脸不抬眼时,方与琵琶浑然一体。
卜卉抱着琵琶,就成了琵琶卜卉。在轮指的声声断断中,一会儿,她是一个凄怨迷茫的女子,讲述着蒙上淡淡忧伤的红尘俗事;一会儿,她是一个笑傲江湖的侠客,落指如剑,跌宕起伏,爱恨情仇,快意人生;一会儿,她是一个茶肆酒楼的说书人,行云流水般道尽千年稀奇事,讲遍百家众生相。
中国的乐器中,好像也只有琵琶,能成精,能成仙。清越的琵琶旋律和沉醉于期间不能自拔的演奏,往往把现实的人生与戏梦人生搓揉到一起,时而如流、奔泻千里;时而如燕、轻掠湖面;时而磅礴如《十面埋伏》;时而悲壮如《霸王卸甲》;时而矫健如《海青拿天鹅》;时而凄楚如《塞上曲》;时而淡泊如《月儿高》;时而恬静如《夕阳萧鼓》······
《醉归曲》描写与朋友尽情欢乐之后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情景,委婉悠扬中带有几丝诙谐,令人想起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需要多么强大的镇定与激情相博,才能将琵琶弹得如此信马由缰;需要多么从容的淡定与深邃的感悟配合,才能将琵琶弹得这样蓝天白云。
在唱、在诉、在吟、在泣;在弹拨、在描述、在呼吸、在对话。夜未央、弦欲断、曲已渺、事渐阑珊。
霸业从乌锥马蹄下飘走,人性在乌江剑影中生成,劝君王饮酒听虞歌。在我的接受美学系统中,正是琵琶,可以将男人变得更加男人,女人变得更加女人;正是琵琶,能充分表达出:人生美丽,世相无常。
演奏家是渡,是慈航。演奏家是作曲家内心情感的忠实体验者,真个是,一张琵琶心作弦,情披历史,走遍东南,多少西北怨?若干男女曲为桥,望断天涯,连通上下,几许旷世缘。
澄妆影于怀中,散墨香于袖中,诉衷肠于指中,录沧桑于弦中。含金石之气,铿锵美妙; 如彩云追月,含蓄温婉。
乐曲的美妙常常来自于聆听之时心中的共鸣。
听卜卉弹琵琶,如果全身心投入,则很容易被她的或喜或悲,或怒或怨,或奇或狂所击倒。要么像冬天的小猫依偎在灶火的余烬旁,勾沉着寂寞、孤傲的旧梦。要么一曲终了,人还缓不过劲来,嗓子眼里堵堵的,被勾起满腹心事,不知从何讲起,不知向谁讲。
人生能有多少机缘,把自己交给聪明如狐单纯似鸽的琵琶卜卉或卜卉琵琶,跟着她的弦去流浪,去远方,去远方流浪,去流浪远方?
这时,岁月在琵琶声中会变成一条河。诗意的汩汩流淌的河流,左岸是花开花落的轮回,右岸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