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为省社联特约稿件,全文刊于《内部论坛》2013第22期;10月21日《江西日报》刊出主体部分,“话说”改为“论道”。这里提供的是完整版)
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后,“实干兴赣”迅速成为赣鄱大地传播速度最快、速率最高的“热词”。“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 起”三大工作主题,指明了新时期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最终必然落到一个最普通、最实际、最简明、就连笔画也极简单的字上来——“干”!
不干,再好的图景都只是一幅画儿。
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与进步,无不是在一定思想的引领下干出来的。“干”,“干活儿”、“干事儿”,也叫“行”,如“行事”、“行动”等。中国 文化素有注重实干的精神和传统,如成语之“坐言起行”、“处实效功”、“时不我待”、“知行合一”,孔子之“言必行,行必果”,荀子之“不积跬步,无以致 千里”等等。
在江西,进一步强调“干”似乎显得特别重要。历史上,江西的学风深受“公羊学”影响。东汉时期徐稚、程曾、唐檀等“角立杰出之士”到京师求学, 始将公羊学带入江西,迅速发扬光大,很快形成一种风气,一种学问传统。公羊学源自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春秋公羊传》,泛指以《公羊传》研究《春秋》的学 问,该派学者也因有“公羊学派”之称谓。公羊学专阐“微言大义”,即探寻《春秋经》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字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到汉代多与谶纬之说交织一 处。这是江西学者“尤好”并“尤长”义理的学问渊薮。“义理之学”给江西人带来的最大益处是千余年科举考试的辉煌,并催化了禅学、理学、心学的产生与发 展,并使江西成为全国杰出的文献之邦。但是义理之学又难免让人沉湎于“心性”之空论,很容易脱离实际,误入空疏。改革开放初期,有许多变革举措都来自于勇 敢者的大胆“实践”,江西人则习惯于研究和揣摩中央文件的“微言大义”,写谈心得体会,等到我们经过一番“小心求证”觉得可以放手一干时,往往时势已“不 巧”进入了阶段性“尾声”。因而有人戏言江西人“醒得早,起得晚”;“火车进站,叫得响,走得慢”。
江西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省区。环境优美,地形多样,土地肥腴,物产丰富,气候温润多雨,人均水资源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两倍以上,插一根树枝都会 发芽。自古以来,赣鄱大地就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粳香药灵”、“饭稻羹鱼”,小农经济发达而稳定。饥馑之年,逃荒要饭者多趋江西。“白米饭,木炭火, 神仙不如我”,因而江西人素来有一种美于邻省的优越感,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重“安逸”,甚至尚“隐逸”的江西人往往陶醉于田园诗般的 生活,在“不争”和“知足”的境界中品味快乐。这样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造就了江西文化超脱、中庸、包容、乐天知命的个性,生活节奏缓慢而悠闲,从物质 资料到内心满足,均“不假外求”。建国初期,江西籍大员遍布中央和地方,每遇灾情,江西人总是勒紧裤带,默默奉献,义无反顾;而对本来可以唾手而得的一些 机会,常持“不等不靠,不吵不闹,不给不要”的超然态度,甚至连送上门来的“二汽”也能拒诸门外。
懒洋洋的江西由此错失了许多发展机会,“福地”、“老区”越来越边缘化为“贫困区”、“落后区”。2000年,江西GDP只有广东的21%、浙 江的33%、湖南的54%、安徽的66%。无论是GDP总值还是人均值,江西在中部6省的排名都在最后。2001年,江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适时提出了塑造 “江西人新形象”的新概念,具体表述为“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此后,江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 期。“实干”在本土实践中结出了硕果并证明了一个朴素真理的威力。江西人也在这次“思想解放大学习”中,认识了自我,认识了时势,开启了思维。
古人曰:“道虽迩(近也),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习近平同志十八大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特别提过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盖以魏 晋时期,风流名士皆尚“清谈”之风。清谈也叫“清言”,而视国事、民生、实务为“俗”,专意玄学命题,致力“探求义理之精微而达于妙处”。王羲之针砭时 弊,指出这些门阀士族、玄家清流“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到清代遂有顾炎武“清谈误国”之警世恒言。在中共中央大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反对官场“四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全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实干兴邦”更成为当今中国广泛认同的时代精神。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