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方合资利弊

  最近两年,随着民航局重启新设航空公司的审批大门,多家航空公司都在寻求与更多地方政府合资成立“本土”航空,其中,国航与山东当地民企、青岛市政府共同投资设立了青岛航空,中航工业旗下的幸福航空也与合肥市政府签署了合肥航空的组建协议。

  而在这方面,海航一直走在前面。过去几年,海航就陆续引资北京、重庆、云南、天津、海南等地方政府旗下企业,成立了包括首都航空、西部航空、祥鹏航空、天津航空在内的多家航空公司,最近两年,海航又陆续与福州市政府、乌鲁木齐市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署协议,共同组建福州航空、乌鲁木齐航空、桂林航空以及北部湾航空。

  因招商引资及发展地方旅游和经济的需要,地方政府都有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航空公司的情结,而航空公司引入地方政府资源后,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现金的注资,还可能是更多政策性的支持,比如免税、土地优惠等,甚至是其他产业的投资机会。民航局一位官员对记者指出,比如为了吸引航空公司开航线,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会用机场附近的土地代替现金补贴,此外在工商、税务等方面也会一路开绿灯。

  不过,也有航空公司的管理层对本报记者指出,地方政府在出资出力后,必然要求航空公司的航线和运力投放向该地区倾斜,这可能不利于航空公司从全局角度优化布局航线网络。此外,新公司成立需要配备更多飞行、机务、保障等人力及相关资源,由于当地难以招到成熟的专业人员,大批人员需要异地调派甚至从其他公司挖,这给航空安全运营带来的隐患也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