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个教师节,面对躲不开的红包话题,面对微信群、网络红包、朋友圈这些新媒体环境,很多老师坦陈,压力很大,甚至有些害怕。来自普陀区金豆豆幼儿园的老师就表示:“老师们都有点不愿谈及教师节,因为苦恼。”(910日《新闻晨报》)

  教师节家长该不该送礼、教师会不会收礼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话题。作为从事近十年教师工作的笔者也是感同身受,一想到家长的“表示一下”,笔者内心总是很难受。而且,教育部门和学校也都早早开了会,一定要躲过家长的“明送暗塞”,看罢文章开头提到的新闻,笔者惊叹家长可以从直接硬塞到委婉相送,从微信红包到网络快递,真是防不胜防啊。甚至,新闻中的朱敏老师索性穿个无兜的衣服。教师节,简直成了“教师劫”了。

广告

  透视教师节送礼,一方面是社会不良风气的传染,传入了教育,影响了家长,另一方面,则是家长送礼送心安的错误心理,“万一别的家长都送,咱不送,老师对咱有看法咋办”,这代表了绝大多数想送礼家长的想法。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龙生九子子子各异,五指参差各有长短”,难保教师队伍中有收礼索礼的害群之马,败坏了风气。

  对此,笔者向代表绝大多数的老师,向家长说一声,你们的心情我们理解,请放心,我们会照顾好你的孩子,无论他(她)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他(她)是我们的学生,我们都有义务为其提供最好的教学服务,为其学生、发展提供最好的平台。如《增广贤文》所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师德涵义,也是为人立德的基本。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是对我们教师涵义的道德解读,教师一直都是高尚道德的职业,也是笔者进入教师队伍的一大原因。舆论在监督,社会在评论,孩子们在看着,我们不能做世俗金钱——礼品的奴隶。即便无人看见,也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天地良心不容。在制度层面,去年8月份,教育部下发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明确划定“6条红线”,触犯将开除,甚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外加此前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教师队伍的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将师德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故此,不收礼,是我们的职业底线。

  教师节,本意在于保障教师的权益,提升教师的社会认同,可送礼却让关爱教师陷入了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困境。故此,教师节,只要一句温暖的祝福足矣,如果非要问教师最想要的节日礼品是什么,我们想说,相信教师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并配合教师做好家校联系工作,促进学生茁壮成长,就是送给我们最好礼物。

  纯粹的祝福,可以感受到教师节的快乐,而复杂的送礼,则让我们感受到“教师劫”的痛苦,对比之下,家长们,你愿意送哪种教师节礼物呢?

最全面的江西生活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江西(微信号:zuinan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