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1980-1996)改革开放时期

  “文革”结束之后,改革开放唤醒了混沌的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水冲刷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尤其是1985年前后的美术思潮,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产生了深远影响,油画沐浴这股春风,迅速向前发展。江西油画受这些时代风潮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并不时引起美术界的注意。

  严格说来,这一时期的江西油画创作在题材和思想上有两种明显的风格与思想取向。一种是固有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如马宏道(1942-)的《难忘的岁月》、章仁缘(1949-)的《而今迈步从头越》、施绍辰的《依依亲人泪,茫茫赣水情》、孙九斌(1953-)的《黎明之前》、李向群(1960-)的《1940-1942上饶集中营》等,相比过去的“红光大”,这些作品已经展现出了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另一种是从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向个人自由创作转变,抒发作者对生活、人性、社会、生命、自热等终极话题的感受,出现了一些在技法和思想上有所探索的作品,如李菊生(1944-)的《 丹青不知人己老》、《沸腾的山寨》、倪芳华(女,1948-)的《帕蒂古丽》、《家》、马宏道的《欢乐又回到了赣乡》、徐东林(1951-)的《金舟》、李向群(1961-)的《日出》、万纪元(1953-)的《信仰》、胡敬修的《表演艺术家何玉蓉》、尹呈忠(1952-)的《嶂》、张鉴瑞(1954-)的《昼日》、陈松茂的《春到井冈》、杨广生(1956-)的《白光》、蔡鸣(1957-)的《厨房一角》、李一新(1948-)的《村女》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再停留在固有题材之上,将眼光投向了更为广袤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时期江西油画的基本面貌。

  进入1990年代,油画创作更为活跃。1990年底,马宏道创作了《直陈图强策》,获“纪念黄遵宪先生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二等奖;1991年建党七十周年江西美展,蔡鸣(1957-)、彭建斌(1956-)、李向群、王勇(1956-)、姚腊远(1951-)等多人获得二等奖,取材更加广泛;1993年徐东林创作了《方舟二号》,获得全国性的“1993油画双年展”学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