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作为一个画种,在西方已经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其传入中国,据研究认为是在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而真正在中国兴起,则是在民国建元(1898-1927)前后。这一时期,受西风东渐的影响,大批青年学子远赴英法美日等国留学,真正意义上的油画理论与技法随着他们学成归国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1911年,周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次年,刘海粟创办了上海图画学术院(上海美专的前身),并第一次起用人体模特写生;1919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由林风眠任校长;1927年,徐悲鸿出任国立中央大学(南京)艺术科主任,领衔传授油画技法。至此,油画开始在中国南北主要城市扎根,并迅速成长为与国画并驾齐驱的一个独立画种。

  江西地处内陆,近代以来政经、社会、人文、教育发展相较沿海地区都较为缓慢,但受社会整体变革潮流的影响,仍旧在各个领域发生了不同凡响的变化。就油画而言,虽然这个全新的画种在中国艺术领域产生实质影响力的时间不过百年,但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进程中,几乎都能够找寻到江西的影子。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对江西油画发展的历史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并粗略地总结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2-1949)民国时期

  在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学术院前后,江西还没有真正的油画家,但已经有江西籍的青年学子开始接触到油画。如音乐家萧而化(1906-1985,江西萍乡人),在1927年从立达学园毕业后又就读于杭州艺专学习油画,但后因家庭变故未能坚持下去。又如1933年在上海美专担任图画蜡染课程老师的董希笈(女,江西南昌人),她曾就读于东京日本美术学校图案科,归国后成了一位美术教育者。此外,这一时期油画技法及西式图案也日渐影响到了江西社会的其他方面,从一些产生于1920年前后的江西商业广告、产品标签、书籍装帧、人物肖像等来看,西画理论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开始为社会生活及商业活动服务。

  真正将油画引入江西的是胡献雅(1902-1996)及其他于1943年创办的立风艺术专科学校。胡献雅早年就读于上海美专,系统地学习了现代美术理论与绘画艺术,1943年,胡献雅在江西临时省会泰和县创办了立风艺术专科学校,这是江西历史上第一所美术专业学校。在这所学校里,胡献雅不仅设立了国画专业,还设立了西画专业,聘请康庄(1913-2001)、燕鸣(1917-2005)、余塞(1919-1995)、尹春林(教授雕塑)、胡献尚(兼授人体解剖学)、胡献可(兼授透视学)等有西画背景的老师为学生们上课。

  这一时期,还有三位重要的画家受到了油画的洗礼。一是彭友善(1911-1997),他于1931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美术系,亲受徐悲鸿先生教诲,最终成为一位兼具东西绘画才能的杰出艺术家。从其早期作品《噩梦》(1933,原作已毁,重画于1988年)、《大同世界》(1935)等来看,写实主义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另一位是万昊(1915-2008),他是江西油画界的先驱人物,早年就读于武昌艺专附中,转又求学于苏州美专、国立昆明艺专,师从颜文梁。和上述受过油画思想影响的艺术家不同,万昊终生都在从事油画创作及理论探索,代表作如《冬日暖阳》(1971)、《橘子与杯子》(1971)、《三峡风光》(1983)、《女人体》(2006)等有着浓郁的印象派绘画风格,是江西油画历程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第三位是余塞(1919-1995),他和万昊一样,同样是一位先驱人物。余塞早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与吴冠中同窗,受教于雷圭元,毕业后曾在桂林初阳美术学院任教。中共建政后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教授,1961年参加了全国美展。著有《基础图案设计》、《色彩论》、《美术字法则》等,一度作为学生教材用书,代表作有《洛崖》(1961)、《晨》(1962)等。余塞与万昊过从甚密,曾一起前往广东等地写生,创作出了一批“新意、灵动、充满生命激情,极富现代意识的风景油画”,遗憾地是,有关他的详细生平活动当代文献中鲜有记载,尚待发掘。

《三峡风光》  万昊   75*55cm  1983年作《三峡风光》 万昊 75*55cm 1983年作
《女人体》  万昊   59*48cm  2006年作《女人体》 万昊 59*48cm 2006年作

  除此而外,这一时期,在江西南昌、泰和等地举办的一些艺术展览中,也出现了油画,如1936年10月19日举办的《国防画展》(南昌)、1944年3月第一届全省美术节展览、1944年7月1日举办的文化界书画劳军义卖展览(泰和)、1946年3月第二届全省美术节展览、1947年3月第三届全省美术节展览、1948年第四届全省美术节展览、1949年3月第五届全省美术节展览(国民政府丧权之后停止)等活动中都有江西艺术家创作的油画参展。

  第二阶段(1949-1976)毛泽东时代

  1949年中共建政之后,油画艺术在本土有了较快的发展。首先是从油画参展数量上,有了明显的提升。比如1950年江西首届美展举办时,就有45件油画作品参展,第二届(1956)则有41件,第三届(1959)有39件,到“文革”结束后1977年纪念建军五十周年江西美术作品展览时,共有35件油画作品展出。其次,油画人才和油画教育有了长足发展。1950年江西首届美展上的45件油画作品大多是在校学生的临摹之作,当时本省专业的油画人才寥寥无几,但在1953年后,江西开始在大中专院校陆续建立与油画教育相关的基础学科,一批中央美院、浙江美院、广州美院等名校的毕业生先后来到江西执教,充实了本省油画队伍。最具代表性的是曾留学于英国爱丁堡美术学院、后在上海美专、国立北京美专等学校任教的彭沛民(1894-1974),于1953年受聘来到江西师范学院艺术系,成为当时江西油画教育的领军人物。再次从题材上,红色革命历史是这一时期油画作品最主要的题材。由于江西是中共奠基之地,存留了大量生动的革命历史题材,同时1949年之后政治运动此起彼伏,艺术为政治服务成为时代主流,在这种背景下,在1949-1976年间,江西油画家们大多都奉苏联油画理论为圭臬,以再现革命的圣神与正义为主题,创作了一批革命题材的作品,如漆德琰(1932-)的《井冈山会师》、《毛主席农村调查》、彭友善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唐稚云(1935-)的《毛主席和安源煤矿》、康庄的《方志敏在狱中》、马宏道(1942-)的《在艰苦的年代》、施绍辰(1939-2003)的《黄洋界上话当年》、李菊生(1944-)的《战地黄花》、李友仁的《老赤卫队员》等,都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一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及政治因素,江西油画创作基本停留在为政治服务、突出“红、光、亮”、“高、大、全”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范畴内,很难谈得上真正的艺术性,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一批年轻的画家正在成长,如胡敬修(1931-)、陈松茂(1935-)、章仁缘(1949-)、吴吉仁(1948-)等,他们日后都将在各自领域内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