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2015-2030)》已经编制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公示。市民可在省住建厅官网查询并提出完善修改意见,以书面或电子邮件形式于2016年9月5日前回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电子邮箱:jxsjstghc@126.com。

  规划范围:

  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

  面积9.23万平方公里

  《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2015-2030)》规划范围与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的江西省相应辖区范围一致,涉及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宜春、新余、萍乡等地级市全部行政辖区和抚州市辖区、东乡县、金溪县、崇仁县,吉安的新干县、峡江县,区域面积9.23万平方公里。

  《规划》提出,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为契机,加快建立起开放发展新格局,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区域整体的绿色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建成“自然环境优美、人居环境一流、经济繁荣高效、人民幸福安康、人文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群与绿色城镇化先导区。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和重要资源类空间管理体制,推进南昌大都市区和流域上下游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示范。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目标方面,规划到2020年区域总人口为3400万人左右;2030年区域总人口为3700万人左右。2020年区域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

  发展定位方面,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将成为联动“一带一路”的内陆开放高地、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聚集区、国家绿色城镇化先行示范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水文化旅游区。

  城镇体系:

  形成“一核、一脊、

  两翼、两区”格局

  《规划》提出,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将形成“一核、一脊、两翼、两区”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核”为南昌大都市区,是全省人口与区域性服务功能的核心聚集区。加快建设南昌核心增长极,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的重要一极。

  “一脊”为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组成的昌九一体化发展区,是引导环鄱阳湖城市群绿色崛起的核心地区。以赣江新区作为联动两大都市区的纽带,加快推进绿色城镇化、绿色产业集群发展。

  “两翼”分别为东部的信江河谷城镇群、西部的新宜萍城镇群,是城镇化、产业化的重点承载地区,也是推进跨区域合作的门户地区。

  “两区”分别为赣东北以景德镇为核心的景婺鄱城镇协调发展地区,发挥区域的文化、旅游与生态资源优势,共同建设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与生态景观游憩地;赣西北的幕阜山-九岭山风景游憩地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肺”和休闲后花园。

  南昌为人口

  300-500万人规模大城市

  《规划》提出,合理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到2020年,300-500万人规模大城市1座,为南昌(包含南昌县);100-300万人规模大城市2座,为九江(包含九江县、瑞昌、湖口、庐山)、上饶(含上饶县);50-100万人规模中等城市5座;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14座;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18座;5-1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14个。

  到2030年,300-500万人规模大城市1座,为南昌(包含南昌县);100-300万人规模大城市3座,分别为九江(包含九江县、瑞昌、湖口、庐山)、上饶(包含上饶县)和抚州中心城区;50-100万人规模中等城市6座;20-50万人规模小城市(I型)19座;10-2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15座;5-10万人规模小城市(II型)12个左右。

  《规划》提出,推进中心城市合理分工。其中南昌(含南昌县)为省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联动“长珠闽”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科教文化中心与综合交通枢纽。

  构筑“1+2”复合城镇发展走廊

  《规划》提出,推动昌九一体化,构筑“1+2”复合城镇发展走廊。包括昌九城镇密集发展走廊,东部蓝色小城镇发展带和西部绿色小城镇发展带,共同构筑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中脊”。

  昌九城镇走廊以南昌大都市核心区、九江都市区核心区为两极,赣江新区、抚州、丰城-樟树、高安等城市为增长极,走廊地带的小城镇为支点,依托轨道网络、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通道组成的交通走廊为骨架,构筑昌九城镇密集发展内走廊。

  东部蓝色小城镇发展带以滨湖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和特色服务经济小城镇为主体。

  西部绿色小城镇发展带以梅岭、九岭山(云居山)、柘林湖旅游辐射圈内的旅游型、生态宜居型小城镇为主体。

  赣江新区:建设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江西赣江新区,标志着江西赣江新区正式获批。在《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2015-2030)》中,规划建设赣江新区也成为重要一节。

  发展定位方面,赣江新区将成为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内陆重要开放高地、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

  《规划》提出,发挥联动南昌大都市区与九江都市区的中继点作用,强化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围绕“山水林田湖”格局,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方面建设做出表率。

  在国家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设立上海自贸区的重要契机下,发挥昌北国际机场、南昌港、南昌综合保税区以及规划的昌北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提高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构建中部地区的内陆开放经济发展高地。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强化与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联动,建设国家重要的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立足区域生态环境优势,通过TOD模式引导城镇与园区的集中开发建设,努力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田园城镇,使其成为践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的样板新区。

  赣江新区2020年

  城镇人口超百万

  功能空间布局方面,赣江新区有三大核心功能板块,包括共青功能板块、桑(桑海)永(永修)功能板块、”双港”(南昌空港和河港)功能板块。

  赣江新区规划两大协调发展区域,滨湖功能板块和梅岭功能板块。滨湖功能板块由共青、永修、新建的滨湖地区构成,统筹滨湖地区开发,在保护滨湖生态、景观、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滨湖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水上运动等多样化产业,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路子。梅岭功能板块以梅岭风景区为依托,在保护风景资源的前提下,积极提升旅游经济发展。

  2020年新区的城镇人口约100-120万人,城镇集中建成区面积控制在135平方公里以内;2030年的城镇人口180-200万人,控制在200平方公里以内。

  赣江新区将推进创新试点,试点生态产业发展及绿色生态新区(城区、园区)建设,优先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落户新区。赣江新区统一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河湖水系、土地开发和景观空间的规划布局;逐步推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新建城区的基础综合承载能力;共青城市、永修县城、南昌经开区和临空经济区组团按照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要求加强投资,试点PPP模式推进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建设。(记者 吴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