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在骄阳下运动或是劳动,南昌人会开玩笑说“晒腊肉”。不是真的晒腊肉,而是比喻的说法。冬天,家家户户晒腊肉,那是真的。阳台上、过道上,悬挂着一条条的腊肉、一串串的香肠,还有腊猪头、腊板鸭,在阳光里透红滴油飘香。
南昌最具地方特色的菜是藜蒿炒腊肉。早年南昌最多的人名是腊根、腊妹。
说到“腊”字,似乎简单得可以。其实,很多人只知道它的“今生”,并不知道它的“前世”,更不知道它从“前世”演变到“今生”的因果。
腊,自古就有,但是不读 là,而读xī。以肉为形,以昔为声。这个字既是形声,又是会意。其意义是“过去的肉”是“干肉”,不是“新鲜肉”。
臘,才是臘肉之臘,读là。以肉为形,以巤为声。巤字读lie,其字形在甲骨文中像用网笼捕捉如田鼠野兔一类的小动物,所以狩獵之獵、獵杀之獵都以“巤”为声符。
臘字的本义是古代一个的祭祀的称呼。例如古文中的“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大意:居住在山上但是要到山谷去打水的人,在膢和臘的日子里,他们相互把水作为礼品赠送。)
臘,《说文解字》注解:“冬至后三日戌臘祭百神”。臘是古代年终的大祭典,既是祭祀百神,又是祭祀祖先,表示念念不忘自己和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
祭祀神灵和祖先,青菜萝卜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肉即“三牲”:牛头、猪头、羊头。(现在南昌人常说的“三牲”一般是:猪头、线鸡、鲤鱼)因为用于祭祀的物品主要是肉类,所以臘字以肉为形符。宋代的文字学家罗璧说:“臘者獵也,獵取禽兽,祭先祖。”
举行臘祭的时候,正是农历十二月之际,因此人们就把农历十二月叫做臘月了。有成语“臘尽春回”,就是说农历十二月就要过去,春天就要来了。因此,臘月开的梅花叫“臘梅”,臘月腌制的肉叫“臘肉”。
读xī的“腊”字仅在先秦使用,后来由于“臘肉”一词的广泛使用,“腊”字就渐渐地寿终正寝了。
解放以后的文字改革,目的就是简化笔画,所以名之曰“简化字”。臘字笔画繁多,首当其冲。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专家们想到了已经死亡的“腊”字,两者之间意义确有相似,何不来个“李代桃僵”,或者叫“狸猫换太子”。结果,“臘”字在大陆上被废除了,“腊”却意外复生。但是“腊”再也不能读xī,只能读là。
殃及池鱼的还有:獵变成了猎、蠟变成了蜡。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