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加快了节奏。比如说,“吃喝拉撒”中的吃。古时候,人们的吃饭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对于食物,不嫌它做得有多么精致,越精致越好;对于鱼和肉,不嫌它切得有多么细小,越细小越好。现在,对于吃,追求快餐文化,越快越好,越简单越好。比如说盒饭,几荤几素,几块钱,简单至极。

  我们现在说到的“荤”,其意义就是肉和鱼。在古代,人们把肉和鱼叫作“腥”,把带有香气的蔬菜叫作“荤”。

  民间流传一句话“哪有猫儿不吃腥”,因此,很多人就误以为腥仅仅是表示鱼的意义。其实,腥以“肉”为形、以“星”为声。因此,腥泛指肉和鱼、以及一切生物,包括鸡蛋、牛奶等等。

  我们现在所说的“月”字旁,实际上具有两个意义:一是“肉”,例如肥、胖、脂、肪等等,和“肉”有关。二是“月”,例如朦、胧、朗、朔等等,和“月”有关。

  据说,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和尚们是可以吃腥的,但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明令僧人吃肉,从此和尚不能吃腥就成了清规戒律。

  梁武帝姓萧名衍,当皇帝之后竟然皈依了佛门。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

  佛教提倡不吃腥,还源于一种说法。在佛教的学说里,所有生物都曾经是我们父母和兄弟姐妹。每个人都有前生和来世,由于因果报应,或投胎为人、或投胎为畜,循环往生,因此我们怎么忍心去吃曾经的亲人呢?有一首诗可以佐证:“池鱼忽泣作人语,曰客曰客吾语汝,我亦曾作富家子,汝曾为鱼登我俎,今我为鱼填汝肚。”(大意:从池塘中被钓上来的鱼儿忽然哭起来,说出了人话:客人啦客人,我对你说,我曾经也是有钱人家的弟子,你也曾经是我砧板上的鱼,今天我又成为将要填饱你肚子的鱼。)

  荤,以“艸(草)”为形,以“军”为声(例如“浑”),本义指含有香气、辛辣的草类。在佛教界专指葱、蒜、韭、薤、芫荽,即“五辛”。

  《楞严经》上说:“食肉之人,死堕恶道,受无量苦。”佛教讲究清心寡欲、清苦修行。因此,不仅鱼肉之腥等不能吃,即使辛香之荤也不能吃,甚至带有香气的麻油也不能吃,更不要说美酒了。有修行戒律传世:“一切肉与葱,及诸韮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诸细虫,于中极恐怖。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

  由于佛教界把“腥”和“荤”的同等对待和佛教观念在民间的广泛影响,所以在人们的口语中,“荤”就渐渐地取代了“腥”的意义,以致于到了今天,很多人就只知道说“荤”而不知道说“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