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平《不语禅——八大山人作品鉴赏笔记》姚亚平《不语禅——八大山人作品鉴赏笔记》

  今年8月,在2015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主宾省江西出版馆的系列活动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江西美术出版社联袂推出的姚亚平新作《不语禅——八大山人作品鉴赏笔记》,格外引人注目。此书的面世,不仅为八大山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而且为普通民众更好地理解、欣赏八大山人及其作品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一、不辱使命、履行职责的践行者

  姚亚平身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对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使命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职责,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文件里,而是勇于担当,做了一位身体力行的践行者。

  姚亚平对八大山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和阐释,是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八大山人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座高峰,是江西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活”的组成部分。讲好八大山人的故事,其实质就是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宣传江西文化。八大山人作品艺术价值中最重要、最具震撼力的,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八大山人着眼于人类的生存意义,用诗、书、画来表达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活泼、生命的伟大,传递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命意义。它是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本源之一,是当代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底气,是当代中国走向世界、与其他文明对话的软实力。从这个意义来看,讲好八大山人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姚亚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尚能潜心研究,出版近20万字、128幅图的鉴赏笔记(实为学术专著)。之所以能这样,除了他学者的天性外,更重要的是在其位谋其政的职责使然。这种务正业、履职责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姚亚平《不语禅——八大山人作品鉴赏笔记》姚亚平《不语禅——八大山人作品鉴赏笔记》

  二、八大山人研究及其作品鉴赏的独特视角

  目前学界对八大山人的研究,多为考据式,离普通民众有点远。为了让大众对八大山人及作品鉴赏的故事,听得进、看得懂、能接受,姚亚平特别注重从大众的欣赏角度、思维方式来开展八大山人及其作品的研究。

  怎样才能让大众更好地理解、欣赏八大山人及其作品?姚亚平认为:一是研究八大山人不能玄,目的和基准点应以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为主,围绕他们的思考、疑问、关注点、要求点来展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让更多的人走进、了解、欣赏、对话八大山人。二是对八大山人的研究,要从理解、分析、欣赏其作品开始,以作品研究带动身世研究、思想研究、艺术研究、风格研究。要多做一些注解、解释、解析、解说、解读、赏析和评析,要注重连贯串讲;要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用简单的、明白的、通俗的、优美的方式,给大众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真实的八大山人的形象。如何把八大山人及作品晦涩难懂的妙处说清楚,化不可言说为可以言说,既是学术研究者的责任,亦是文明传递者的使命。三是八大山人的研究,不能简单比附、演绎推理。要把八大山人的研究置于明末清初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多视角地进行研究,揭示其与江西文化的关系,比如与江西诗派、江西画派的关系,特别是与江西禅宗、江西心学的关系。

  姚亚平对八大山人及其作品的研究,视觉独特,回应了普通民众的文化关切,做到了学术严谨和文意通俗的完美融合,可谓是既有品位而又接地气。

  三、直白而不俗、典雅而不涩的独特语言风格

  姚亚平行文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善于将口头语的直白与书面语的典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在语言学、修辞学方面的造诣。

  这种语言风格在《不语禅——八大山人作品鉴赏笔记》一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书中前言部分介绍八大山人时,用口头语娓娓道来:“他的名气了不得”、“他的身份了不得”、“他的画了不得”,语言直白质朴,没有丝毫雕凿,好似一位老友与读者面对面闲谈。

  典雅而不艰涩的书面语在书中也是随处可见。如论述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曲折展现了其内心世界的特点时,写道:“他的一枝一叶,都是自己生命的骨血;他的鸟啼涧鸣,都是自己内心无声的歌哭;他的奇石怪禽,都是自己性格的傲岸写真。”长短结合的散句组合在一起,韵味实足,既紧扣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意象,又巧妙点出意象蕴含的情感。

  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在书中交替出现,运用得恰到好处,拿捏得十分到位。直白的口头语,读来亲切平和,有与老友促膝长谈的温馨;典雅的书面语,细品如春风拂面,有笑看云卷云舒的惬意。(作者:敷阳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