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这标志着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绿色通道彻底打通了。此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解除了多年来农村人口到城市工作、生活、入学的掣肘。

  随之而来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的急剧上升;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迁出,导致一大批“空巢”村庄的出现。要避免上述问题,势必要打通从城市到农村的人口流动绿色通道。只有建构起城乡人口双向流通的绿色通道,才有利于城乡人口科学、良性的互动。

  一、打通从城市到农村人口流动绿色通道的必要性

  1、有利于缓解农村发展面临内生资源枯竭的困境。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导致农村的人才和资金等内生资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乡村一栋房”,是农村人渴望进城的生动写照。实现由“泥脚子”到“城里人”身份的转变,成为新生代农民不懈追求的梦想。人们形象地把进城定居称为“跃过龙门,跳出农门”。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乡村的交通、通信、水电、卫生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农村人对城市的向往依然强烈。农村青壮年几乎都在城里打工,赚了钱也要设法在城里买房定居,即便有些人在农村建了新房,一般也不在村里居住生活,大都只有老人留守。许多村庄从外面一眼望去,不少新房一幢接一幢,进村一看却是另一番景象,老屋破败,十室九空,道路杂草丛生。人们改编了《黄鹤楼》诗来形容农村的上述景象:黄鹤一去不思回,故乡空余贫寒居;门前看家一条狗,门后风烛老俩口。打通从城市到农村人口流动的绿色通道,则有助于农村发展走出内生资源枯竭的困境。

  2、有利于破解农村发展所面临人才、资金缺失的难题。从农村走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或进入城市的机关、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或成为其它行业的成功人士。这些从乡村走出来的各行各业精英退休之后,留在城市无所事事,无疑是一种的巨大资源浪费。如果能让他们“少小离家老大回”,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业、技能等反哺桑梓,对乡村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其一、他们投身于家乡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创新和层次提升提供极其宝贵的人才资源,使农业、农村、农民就地获得以往很难获得的高水平的专业指导。其二、他们自身积累的资金或利用其影响力吸引的投资,对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的开发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在中国传统社会,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不管是为官,还是治学,抑或是经商,最后都会被乡愁牵引,或衣锦还乡,或落叶归根。这些乡贤用自己成功的人生经历为乡民树立了人生的榜样,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人格魅力、道德力量对乡民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乡贤返乡定居,将有力地促进传统乡村文化的重构,增强乡民对乡村的归属感,提升乡村社会的吸引力。农村各方面硬件条件的改善,加上乡村文化的复兴,将从根本上改变乡村人心离散、精英流失的尴尬现状。另外,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绿色食品,也将使愈来愈多的城里人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和追求。

  二、构建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绿色通道的思路及建议

  构建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绿色通道,关键在于打通城市人口到乡村定居的通道,可鼓励从乡村走出来的退休人员和城市自愿到乡村的人员到农村定居。江西要敢为人先,敢闯先试,在试点的基础上再向全国推广,建议从以下两个层面着力:

  第一、重构传统乡村文化,吸引城市人口回乡定居。中央城镇工作会议要求城镇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同样是增强乡村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重要文化基因。要通过研究发掘和整理积累乡村文史资料、抢救乡村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联络走访乡贤游子等工作,唤醒人们记忆深处那份美好的乡愁,吸引他们回乡定居。

  第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城市人口回归乡村。首先,坚持自愿原则,避免一刀切。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形成城市人口回乡村定居的长效机制。具体而言,可考虑制定以下几项政策:

  1、回乡村定居人员,在乡村有房产的,可允许局部维修、落架维修、原址改扩建;在乡村无房产的,可以另批宅基地建房。

  2、回乡村定居人员可享受除经济利益外的其他村民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原在城市的各种待遇如医保、社保等保持不变。

  3、回乡村定居人员,可以通过继承或租赁的方式,在农村经营责任田、地、山林等。

  4、按照职称、职务等标准,给予回乡村定居人员一定的资金补贴。

  5、回乡村定居人员在农村投资创业的,给予激励性的信贷、财税、土地政策支持。

  构建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绿色通道,让城市人口回归乡村,参与乡村的治理,投身乡村建设,将有助于恢复传统乡村的文化魅力,提升人们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将为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社会的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