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9月,吴逢辰主编的《江南第一衙——浮梁县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在送给我的书扉页上,撰题了一副颇有浮梁县衙匾联遗风的对联:“做一些利国利民事,交几个有情有义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深有志同道合之感。1998年4月,我刚从庐山调任省文物局工作不久,在贵溪参加全省文物工作座谈会分组讨论时初识吴逢辰,他那富有开拓精神的发言,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吴逢辰从教育局长调任文化局长,别人说他是从米箩里跳到了糠箩里,但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克服困难就可以战胜一切。他在短短几年任上,白手起家兴建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大楼,全面维修了浮梁县衙并对外开放,成功申报高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了一些利国利民之事。他为人秉性耿直,待人诚恳,办事利落,说话直率,喝酒爽快,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2004年9月,退居二线的吴逢辰要我为此书的修订版写序。这可难为我了。我虽曾为几位朋友的大著写过序,那都是实在万不得已而为之。我深感自己学问和声望均不够,自己的书都不敢自序,都是请确有学问、声望极高的大家作序,自己只是写篇前言或跋而已。我曾想转请全省文史界的权威、大家帮他写篇序,也算我完成朋友之托,不料有的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有的写作繁忙难以有闲,有的因为不熟不便开口,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平铺直叙写点大实话吧。
《江南第一衙——浮梁县署》一书,以前是浏览,这次是研读,自然感受不一。修订本书稿对原版作了较大修改,补充了大量史料,内涵也更为丰满。读完修订本,可以了解许多知识:
一是了解“县”作为地方区划的沿革。春秋前、中期,把新兼并的边地置县;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广到内地后,在新兼并的边地置郡。当时郡比县地位低。战国时期,在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确立郡县制,县隶于郡。隋唐后,县隶于府、州(郡)、军、监、路、厅。辛亥革命后,县隶于省、特别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县隶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区、省辖市、自治州、设区市。“县”在行政区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了解浮梁县发展史上的一些有趣之事,如浮梁县名的由来、浮梁与景德镇的地位置换、五品知县等。以浮梁为县名,始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取“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之意。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改昌南镇为景德镇,隶于浮梁县。1953年6月,景德镇市升格为省辖市,1958年10月浮梁县隶于景德镇市。充分说明了瓷器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浮梁与景德镇的地位置换,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必然结果。一般知县是七品,但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派正五品柳国钧到浮梁任县令;元代浮梁升中州,钦定正印官为五品;明、清两朝,浮梁县正堂一直享受正五品待遇。这是朝廷根据浮梁的瓷、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特别设置,打破常规的恩赐。
三是了解浮梁县的规制、布局、建筑,重新深化认识它之所以能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现在“浮梁县衙”建筑群为明、清两朝遗存,中堂是清乾隆年间的结构,其余为清康熙四年改扩建。它严格按照古代县级衙署的规制设计布局,气势雄伟,宽敞威严,主体建筑围绕大堂严谨有序地展开在中、东、西轴上,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天井与庭院结合,对称布局,廊道相连,步步高升,院院深邃;木质结构外露,不作油漆,月梁斗拱素雕。这是江南目前保存比较完整、规制较高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封建社会县衙珍贵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
四是了解浮梁县衙匾联的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它引人自愧、自省、自勉、自迪、自鉴。匾联和楹联,具有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有特色,既可对古建筑起到装饰作用,又能增加文化内涵和氛围。记得姚公骞先生曾在参观白鹿洞书院建筑群时对我说:如果中国传统建筑没有匾额和楹联,犹如男子汉大丈夫光着身子未穿衣服。这个比喻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浮梁县衙有匾额6块、楹联50多副,绝大部分是告诫封建官吏要勤政、公正、慎言、亲民、廉洁的,如“亲民堂”、“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等。今人学习封建官吏思想道德的崇高方面,或许会少出一些贪官和昏官。此外书中的文物、诗文也增添了不少色彩,使人读后深受教益。
五是了解与县衙有关的文化。第二十节衙门文化知识介绍,涉及地方政区、地方衙门、封建官制、传统建筑、公文活动、公文运行、司法审判、监狱管理、赋税科举等等,涵盖面广、容纳量大、知识性强,可以说是一部较为系统的县衙文化工具书。
读完修订本,我也有几点建议:
一是“江南第一衙”书名似乎不够谦虚,有自夸之嫌,过于绝对,没留余地。再说“衙”是各级官署的统称,衙前应有定语“县”。该书所指的浮梁县衙,虽现存规制、布局、建筑主要是清代的,但此地自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迁建至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长达1100余年。用“千年县衙”为书名当更准确。
二是多用浮梁县衙的规制、布局、建筑的照片和图表,少用或尽可能不用一般领导人的视察照片。“固定的县衙,流水的领导”。领导照片的取舍是件难事,过去领导和现任领导难以平衡,排前摆后、放大放小都够伤脑筋。如有的领导视察照片在修订版被删,请千万不要怪罪吴逢辰,怪我出了馊主意,好在被删的照片中也有我所谓“视察”的照片。
三是删去“皇宫、皇帝、妃嫔与太监”一节,尽管皇宫也算衙的最高级别,唐代皇宫前殿称之衙,但毕竟与县衙文化没有多大关联。
四是增加浮梁县衙维修的内容作为一节,没有维修就不能保护,没有保护就不能利用,不能利用就没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浮梁县衙的维修,正是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
写到这里,好像不是在写序,倒更像书评了。无奈,权当为序吧!
(本文为吴逢辰主编《千年县衙》一书的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