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河,是北宋时熙州和河州的简称,在今甘肃省临洮和临夏西南及岷民一带。北宋熙宁年间富有战略意义的“断西夏右臂”的熙河之役就在这里进行。这次战役收复了洮水流域,建置了熙河路,是北宋熙丰时期宋军在军事史上唯一成功的战役,也是北宋王朝在结束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新获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历史学家把它定名为“熙河之役”。亲自指挥这次战役的是杰出的爱国军事家王韶。

(一)

  王韶字子纯(一名子醇),江州德安(今江西省德安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二月二十八日,殁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二十四日,葬德安县敷阳山(即望夫山)凤凰岭[1],享年52岁。

  王韶处于北宋中叶,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剧发展。阶级矛盾,即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在广大农民不堪地主、官府的压迫和剥削,农民起义和士兵斗争此伏彼起,互相呼应,“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多如一火(伙)”[2]。这些斗争给予北宋王朝以沉重打击。民族矛盾,即北宋王朝与契丹贵族、党项贵族之间的斗争。辽和西夏经常向中原农业地区发动掠夺性的战争。“俘掠人民,焚荡庐舍”,致使“农桑废业,闾里为墟”[3]。他们又结成南侵北宋的联盟,“互为犄角”,使北宋王朝面临的“一身二疾,不可并治”[4]的危机局面进一步扩展。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则表现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者内部关于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的矛盾。这三大矛盾和冗官、冗兵、冗费三大弊病交错在一起,使得北宋王朝的“积贫”、“积弱”之势愈加严重。特别是在“积弱”方面更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对辽和西夏的问题上。

  北宋初期,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军事侵扰,曾进行过抵抗。可是,自宋真宗赵恒即位后,采取妥协政策,在辽和西夏面前“若小候之事大国,无敢不从”[5],甘愿年年纳贡。从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后,西夏则成了北宋王朝的主要威胁对象。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英宗死,不满20岁的赵顼(宋神宗)继位。神宗虽然很年轻,但他受契丹、党项侵扰的刺激很深,每次想到仁宗时与西夏进行激烈战斗,辽国趁火打动要求增加岁市时,总是悲痛不已,有时甚至对群臣落泪。因此,宋神宗“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以成盖世之功”的“功名之心”[6],促使他决心要富国强兵,振兴宋朝,急欲改变宋朝的穷困屈辱的现实处境。

  这时,曾任新安主簿和建昌军司理参军的王韶,正在耀州(今陕西耀县)任司户参军,因试制科不中,客游陕西,访采边事,掌握了许多难得的第一手敌情资料;加上“内知天子智勇,有志于天下”[7],一心想解除辽的威胁和剿灭西夏的侵扰。于是,王韶在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到开封向北宋王朝奏进《平戎策》三篇,提出欲制服西夏,须先断其右臂的主张。

  《平戎策》是研究王韶军事思想尤其是熙河之役的重要史料,可惜原文没有完整地传下来,现只能从有关史书中得知其大意和主旨。王韶在《平戎策》中,发展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思想,运用了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战术,全面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严正地指出西夏地区“皆故汉郡县”,并提出征服西夏的策略,“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8]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凡欲千言。神宗览而奇之,召问方略”[9],王韶说:“人之能为人者,以其有左右臂也,右臂既损,它能为人哉?方今夏人右臂是也,义不可弃”[10]。神宗用其言,授予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的官职。《平戎策》的主旨,是要制服西夏,必须把居住在西夏境土以南的吐蕃部落制服,其目的也就是切断西夏右臂。这以前,北宋的文臣武将对西夏的问题还没有这样深刻地认识过。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由翰林学士升为参知政事,正准备开始推行新法。对于王韶《平戎策》中的军事主张,“王安石称为奇策而听之”[11]。后来,王安石之子王雱,从秦州归来的戍卒之中得悉洮河一带情况,也有抚纳各部族的主张。故此,王安石更加力主韶议。从此,王韶不断得到王安石的重用和提拔,成了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重要人物,正好李贽评论的“安石得一帮手矣”[12]。

  王韶制服西夏,断其右臂的军事主张,在宋神宗的赞赏同意和王安石的有力支持下,得以实施,并取得了熙河之役的辉煌战果。

(二)

  熙宁三年(1070年)冬,王安石为使王韶提出的开垦渭源至秦州渭河两岸弃置未耕的闲田和在古渭寨建置市易司的建议得以顺利进行,又恐韶“内则为臣所沮,外则为将帅所坏”[13]相继罢黜了反对王韶的秦凤经略使李师中、窦舜卿等,委派韩缜知秦州,并进王韶的官阶为太子中允,授秘书省著作郎,差充秦凤路经略安抚司管勾公事,提举秦州西路蕃部及市易司公事。

  熙宁四年(1071年)五月十八日,宋神宗下敕赞扬王韶“以文学知名,素怀忠义,沉毅慷慨,富于机略。联召见面问,实知其才,命之边要,抚夷招辑羌丑,而捍固疆围……”[14],特授秘阁校理,管勾秦凤路安抚司、营田市易公事。同年八月,命王韶主洮、河安抚司事。王韶率军直抵青唐,亲自引数骑直入渭源境[15],到酋豪俞龙珂帐中,喻以成败利害的关系。俞龙珂在王韶的劝说下,率其所属12万人归顺宋朝。接着,又有一些吐蕃部落近20万口纷纷归附。仅此一次,北宋的疆土收复了1200里。宋神宗用有功受奖的办法,封俞龙珂为西头供奉官,赐姓名包顺。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宋朝推行市易法。五月,以古谓寨升为通远军(又作安远军,在今陇西县),命王韶兼知军,行教阅法。七月,王韶引兵城渭源堡(今渭源县)及乞神坪(今渭陇西南),破蒙罗觉、抹耳水巴等族,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使。八月,王韶击败木征于巩令城,收复了武地区,筑城武胜。王安石接到捷报,写信给王韶祝贺:“得书,承动止万福,良以为慰。洮河东西,蕃汉附集,即武胜必为帅府。……秋谅自爱不宣”[16]。冬十月,置熙河路,领熙、河、洮、岷州、通远军,升镇洮军为熙州,以王韶为龙图阁待制、熙河路都总管、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十一月,河州瞎等来降,封为内殿崇班,赐姓名包约。十二月,王韶又收复镇洮军。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