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人们都喜爱吃粽子,也都知道一些关于粽子的由来及其风俗民情,但有谁见过古代真正的粽子呢?

南宋周氏墓出土的粽子 德安县博物馆藏南宋周氏墓出土的粽子 德安县博物馆藏

  1988年9月24日,江西省德安县发现南宋太平州通判吴畴妻周氏墓。墓为青砖、石椁、卷拱。墓主是今江西省武宁县人,南宋宁国府通判、国史周应合之长女。棺内尸体无缺,毛发齐全;陪葬品除银链器、古币和绸缎布、衣、被等外,墓主右手拿着的一根树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这一对粽子,距今715年,是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出土实物。

  粽子,古代名“糉”,又名“角黍”、“糉”。糉子,以箬叶裹米,蒸煮熟之,形如三角。《太平御览》卷八五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像也。”角黍,因以菰芦叶裹黏黍成角状,故名。《初学记》卷四引《风土记》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糉。”粽子里面古时用黍米,近世多用糯米。

  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遂投汨罗江而死。当时,楚人在屈原殉难的每年五月初五,将粽子或以竹筒贮米投水以作纪念。《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宋代,粽子愈来愈成为人们喜爱的端午节物。每年端午,继承楚国风俗,以吃粽子、划龙船来纪念屈原。王观国《学林》卷五《节令》:“至今楚俗五月五日以色丝为索系手足,而食角黍。又竞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端午节物:……香糖果子、粽子、白团……”宋代的粽子,形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称锤粽等;内容丰富,有九子粽、松栗粽、胡桃粽、姜桂粽、麝香粽等;品种繁多,有巧粽、香粽、筒粽等。粽子一般都用艾灰淋汁煮熟而食,其色如金。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不少,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端午》:“糖密巧粽”;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荤素从食店》:“又有粉食店,专卖…裹蒸粽子,栗粽、金铤裹蒸茭粽、糖蜜韵果巧粽”;陶谷《清异录·馔羞》:“《单笼全乳稣》:(五代韦巨源任尚书令时其家食谱)……赐徘含香粽子(密淋)……”宋代不同地区对粽子的称呼也有不一样的。蜀人名粽子为餈筒。陆游《剑南诗稿·初夏》:“白日餈筒美,青青米果新。(原注:蜀人名粽为餈筒、吴中名粔妆为米果。)宋代还有人把粽子与角黍分为两种食品的,如《西湖老人繁胜录》:“端午……巧粽、角黍……”宋代吴中有把粽子与时令、衣着联系在一起的谚语,如:“未吃端午粽,布袄未可送。”南宋以后,粽子已不单纯是食品,而且成为装饰品和礼品,有的人把粽子作为象征吉祥相互馈送的礼品。宋代的文人墨客喜欢把粽子写进自己的作品,大诗人陆游就有不少关于粽子的诗句,如《剑南诗稿》十《归州重五》:“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又《剑南诗稿》五一《过邻家》:“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糉。”

  周氏墓中为什么有粽子呢?我的推测是:一、墓主死于四月初十,大殓时正值端午节前夕,可能生前爱吃粽子,故放入棺中以供享用;二、粽子最早时期有祭奠之意,故放入棺中以示哀悼;三、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故放入棺中以作礼品。用粽子作为陪葬品,并非是什么宋代的墓葬习俗。

  (本文应《农业考古》主编陈文华研究员约稿,曾发表于《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原标题为《宋代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