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室的窗外正对着八一大桥,自从3年前结婚后搬入现在的住所,这座桥就成为了我家最亲近的邻居。清晨甫一睁眼,巍峨的桥塔越过薄薄雾霭挺立在朝阳下,提醒我忙碌的一天即将开始。深夜入睡前,窗外桥塔上的灯光已经熄灭,只余引桥两侧的小灯点点繁星似的蔓延着,指引着夜归人前行的方向。车辆行驶时发出的轰鸣声彻夜不息,枕着这样低沉的韵律入眠,渐渐成了我的习惯。
小时候我居住在城市的南端,从没有亲眼见过这座桥梁。上初中时新八一大桥动工,这座当时南昌市乃至江西省最长的斜拉索桥创造了多项全国之最,成为了南昌人的骄傲。大桥竣工的那一天,许多人扶老携幼步行前往,争先一睹大桥雄姿。记得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我也随父母从新溪桥乘坐1路电车前往八一桥参观。1路电车的终点站是塘子河,但那天电车刚开到阳明路口,就已经陷没在无边无际正在前行的人群中。我们一家只好下了电车,一路被人流裹挟着向前迈步,终于看到了引桥。自旋转上升的阶梯攀至桥面人行道,视线豁然开朗。赣江水流湍急,江轮汽笛声声,江风扑面,脚下如踩云端,竟不敢驻足俯视。一桥飞架赣江南北,两岸风光跃然眼前,这气势着实震慑了初次登桥的我。怯怯地一路走去,桥栏上浮雕的十二生肖、桥头桥尾的双狮双猫塑像、鎏金的大桥名字,处处都让我惊讶赞叹,忍不住来回走了两趟。回来后上交作文,文中我写“橘黄色的斜拉索”,“橘黄”两字被老师着重圈出,改为“橘红”。老师说,她去了两次八一大桥,斜拉索颜色偏红色,几经斟酌,应描述为“橘红”更佳。现在想来,这是多么庄严、自豪,又对大桥爱若自家珍宝般的情感!
那时我没有想到,十余年后,能和巨龙般的八一大桥毗邻而居,日日夜夜注视着它壮美的身影。丈夫是吉安人,现在我们的住所是我们相识前,他决定在南昌工作并定居时选购。如今有朋友问起他为什么选择八一桥侧安家,他总是一笑:“那时还不知道未来的老婆在哪里呢,我想无论她是在老城区还是新城区工作,住在这里交通总是方便的。”他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用八一大桥在近年来愈来愈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佐证,朋友自然信服。但我站在窗前凝视八一大桥时,很容易便能知道当时让他下决心住在这儿的原因必定不只是理性的分析,而是一瞬间心理的认同:异乡人终于在省城安定下来,栖息在一向仰慕的地标下,心灵有了依傍。这样的心理,在我从偏僻的城南迁居此处之后也油然生发,教科书上的图片流动在窗前,生活的轨迹随桥而变。气势磅礴的大桥下,从此有这样一户新南昌人,衔泥筑巢、育儿养家。
八一大桥自有它独特的作息规律,每日清晨,我不用闹钟,必定伴随着清脆的鞭炮声起床。这时往往天光初开、天色未明,混沌中有一列车队自城南向城北缓缓驶去。我知道他们的目的地是瀛上,过八一桥,这是老南昌流传下来的规矩。每日清晨零星的“噼叭”声,是先人对眷恋的城市最后告别,也是对我们珍惜当下的谆谆提醒。夜半的八一大桥则迟迟不愿睡去,经年不息的车流声中,时常闪过急促的声音,“唔”的一声轰鸣,低沉有力,必定来自秉烛夜游的摩托车爱好者。超速驾驶的快感,在漆黑的夜色中也许可以被放大数倍,直至消弭昼与夜的分隔。命运的起承转合在大桥上一一经过,欢乐、痛苦,相见、告别,一座桥可以将人生玩味出好多重意思。窗帘低垂,像舞台上庄重的幕布,隐在其后的是我们若有所思的面庞。转头逗弄牙牙学语的女儿:“你家在哪里?”她用胖胖的小手一指,一字一字地说:“八一大桥”,桥塔倒映在她清亮的眼眸里。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