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郭沫若写了一本《李白与杜甫》,其褒李贬杜在社会上尤其文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当时,我16岁正读高中,从家父与兄长的议论中略知一二。我现在的书架上,还存有两本,尽管封面已有“包浆”,内页发黄。
40年过去了,刘庭华写了一本《老子与孔子》,但他没有刻意褒谁贬谁,只是在比较研究中阐述一些自己的看法,尽管读后让人认识到老子比孔子更伟大。他认为,老子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弱者之道”,是为弱者、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提供精神武器;其本质基础是“柔弱胜刚强”的辨证法的方法论;同时,老子思想也是治疗个人精神创伤的一副“云南白药”。孔子思想的本质乃是“王者之道”,其主体倾向是为统治阶级提供道德建设的理论根据,等等。刘庭华通过对老子和孔子的比较研究,提出的上述观点为,不失为一家之言,在老子和孔子思想研究中尚属首次。
老子和孔子的研究介绍的书不少,《道德经》和《论语》的不同版本的书也不少,要么是以注释为主,要么是摘取文中的片言只语进行漫无边际的“穿越”,读者仍然不懂其思想内容。但将老子和孔子的研究、《道德经》和《论语》原文与译文融为一书的,我目前只看到刘庭华的这本《老子和孔子》。
刘庭华是军事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席军史专家和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成员,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庭华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的精神,著述甚丰,已出版专著《中国抗日战争史论纲》、《九一八事变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史纵论》、《谋略通鉴》、《新三十六计》、《希特勒谋略》、《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方法》;合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2卷)、《中国抗日战争史》(3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5卷本)等。刘庭华的史学观:彰善贬恶述往事,扬上善若水之道德;秉笔直书为良史,持抱朴守拙兮品格;他的人生观:学文首推马克思,做人当如周树人。他还深深感悟:“一个沉溺于钱物享受、不爱读书学习的人,必定是没有什么出息的人;一个沉溺于钱物享受、缺乏忧患意识、不喜欢读书上进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作为和发展前途的民族。”
刘庭华认为,老子乃道家之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渗透到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等各种思想文化的观念。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第一小提琴手”,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道”,创立了以“道”为中心的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天地自然、社会、人生哲学和养生长寿等内容的哲学思想。“道经”37章,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含天地阴阳变化之规律;“德经”44章,言社会处事进退之方,蕴长寿养生之术。老子的道家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获得了开放的理论品质,蕴涵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异域不同思想体系的融合点。
刘庭华认为,孔子是儒家之宗,是伟大的道德思想家、教育家、学问家。要一分为三看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讴歌选贤任能的禅让制,反对父子相承的家长制;同情和袒护敢于“叛乱”的反抗行为;主张德治仁政。孔子的思想,是革新与保守、同情与不满两种思想的矛盾统一体。
刘庭华在长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体会到,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有三个人三本书,一是老子的《道德经》,二是孔子的《论语》,三是孙武的《孙子兵法》。老子的哲学思想、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和孙子的军事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与主体。但从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来看,《孙子兵法》最为科学严谨,《道德经》次之,《论语》再次之。不读《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实乃枉为中国人。这是他“耳顺”之年的深切体会。
刘庭华在书中侧重对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观点和立场进行解读。对老子思想的探索分为12个方面,重点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智慧谋略及养生;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则结合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分类、提炼和概括为8个方面进行阐述。选编了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君子与小人、读书学习和仁、孝、礼、乐的语录。书中对《道德经》、《论语》原文的解读,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以直译为主,兼用意译,最大限度地用当代人的语言来翻译,力争让初中文化或上等智力的小学毕业生也能凑合读懂,而对难认字、别字等均加括号注上拼音字母。真是费煞苦心!
我出生在一个儒家书香家庭,父亲从小饱读四书五经,《论语》烂熟于心,诗词歌赋伴其一生,八五高龄还在写读《论语》感悟;母亲教我启蒙的就是儒家书籍,什么三字经、增广贤文、古文三百篇中的一些短篇,长大后读《论语》及其有关儒家著作,并有幸于35-41岁在儒家书院——白鹿洞书院做了7年的“洞主”,直接深切体验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支配我常读书、勤思考、求上进的动力源泉之一。但奇怪的是,当我步入“知天命”之后,异常喜欢老庄思想,2008年夏在庐山休假写了一些感言,如“忘利忘名忘我修境界,合人合地合天法自然”、“外在顺应不逐流,内心通达需定力”、“生死不过转形态,衣钵传承胜百年”等几十幅散句。去年峡江县委书记宋铜创意建设“道德经文化公园”,旨在用老子哲学大智慧发展和建设新峡江,我爱邀多次参加或主持专家评审,进一步领会了发挥老子思想的现实作用。按家谱记载,我这一辈为孙武第101代后裔,中央电视台《孙子兵法》十集的《根》中有在父亲家中拍摄采访的片段,《孙子兵法》自然是必读之书。按刘庭华的界定,我已幸运不枉为中国人了。不过,我建议再溯源读一本《周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悠久的元典、群经之首,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和大根大本,用太极思维方式有效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我家厅堂,称为兵法堂,藻井(吊顶)是自我设计的一个由太极、八卦、河图、洛书组成的“太极统一模型”;厅堂正面是蔡超画的孙武像,像两侧是家父撰、尹承志书的“著述兵家圣典,指挥天下元戎”对联;厅堂侧面是张鑫草书的《孙子兵法》节录。
可能是年龄增大和阅历增多的缘故,我发现自己有点“好为人师”了,经常鼓励青年朋友多读儒家典籍,要有“入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又常规劝过“天命之年”的朋友,要多涉猎老庄学说,理解“无为”要义,懂得如何“出世”。
庭华先生是我们江西籍乡友,赣南人,也是做学问的大家,他曾先后于1985年、1995年和2005年,三次参加为中央军委主席主笔起草中国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讲话文章等,但他竟然不重权威,却邀我为之大著作序,甚感惶恐,推之再三,他仍坚持,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2013年春节于兵法堂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