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街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后面。学校面积广阔,经过气派的校门,春天的校园满目葱茏。转几个弯,就能看到一条红红火火的商业街开设在学生宿舍之间,各种炫目的招牌让整条街显得热闹非凡。而这条街正对着一片用粗疏的铁栅栏隔出来的区域,入口处用几组错落的铁栏杆形成路障,明明白白地拒绝了车辆进入,仅供行人通行。
侧身通过路障,眼前豁然开朗,不宽的一条小路向四方伸展出许多枝桠,每一条或长或短的街巷上都鳞次栉比地开满了各色店铺。这还不算,几乎每家店面的前面,都支起了一把颜色各异的巨大遮阳伞,伞下售卖的东西和其后的店面并无关系。这第二层露天店面简直又把店铺数翻了一番。数量众多的商家挤挤挨挨地聚合在这里,经营的方向却出奇的一致:吃的。不论南方的、北方的,还是干的、稀的,或是中国的、外国的……食物的制作若是存在着一千种可能,在这儿就能呈现出一万种变化。
令人称奇的是,后街不过处于南昌新兴区域红角洲的一隅,又囿于校内,但人流经久不息。虽然基本上每家店装修得都不堂皇,但几乎没有一家店会受到片刻的冷遇。尤其是正值饭点时,再不起眼的一处方寸小摊前,都能排上数米的长队。在这里,人们对待食物都极有耐心,不约而同地愿意拿出充足的时间,只为等待一份心仪的食物新出炉的那一刻。在这里,人们对待食物又极不专心,脚步可以被太多的诱惑绊住,不断迟疑着走走停停。东家买块糕,西家买张饼,再拣个有空座的馄饨店坐定下来。面对着不知不觉间买的这许多食物,也只得暗笑自己眼睛大、肚子小了。
操着各色口音的老板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只需要亮出一招平生最得意的厨艺本领,便能稳稳地在这里站稳脚跟。再由食客口口相传,渐渐变成人人追捧的传奇。刷甜辣酱的梅干菜肉饼,用黑胡椒提鲜的羊肉汤,芒果满溢、底层用布丁承托的芒果神冰,韩国友人亲手做出的异域风味炒年糕,由红薯制成、表面沾有酸梅粉的甘梅薯条……来这里觅食的早就不仅仅是附近学生,许多人凭着同事、朋友提供的一星半点资讯,或者是收藏了微博、微信上不断被转发的一组组照片,不辞劳苦地驱车穿越整座城市而来。当他们按照坊间流传的“南大后街攻略”一件件将食物满足地装入腹中,有关这里和传言相同或不同的一切细节,必将又一次不胫而走。
不管怎样,这里的老板们依然还是宠辱不惊地做着他们的小生意。偶尔有一群咋咋呼呼的顾客起哄,要和某位帅气的老板合影,他也只是腼腆一笑,手中揉面的活计一点也没慢下来。不远处小店的门槛边,一位形容朴素的少妇正抱着孩子晒太阳,母子俩用顾客听不明白的方言低声叽咕着,时而爆发出一阵轻笑。这应该就是老板不愿停歇的动力,一个人的劳动可以成就一个小家庭的富足安定,一群人的辛勤则能让这条街的繁荣不断绵延下去。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