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厚重的江西文化生机勃勃

   江西历史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形式优美典雅,精神坚毅刚正,其发达原因为天时地利、交通便利、北人南迁、教育发达诸多因素所致。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厚重的江西文化正呈现勃勃生机。

   陈东有:最近以来,江西文化品牌建设和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江西,令人耳目一新。您从事文物、文化行政工作几十年,同时又对文物、历史、古籍、书院、旅游等领域有所研究,怎么看待江西文化?

   孙家骅: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厚重的江西文化正呈现勃勃生机。

  文化是什么?据有关资料表明,文化的定义、界定或概念有近300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工作中将文化分为大、中、小三类:“大文化”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中文化”指精神文明领域,涵盖宣传、思想、文化、出版、广电、媒体等部门;“小文化”指文化部门管理的艺术、文物、社文、市场、产业等职能。这样的分类,比较明晰,利于工作。大、中、小文化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交叉重合。

  文化与历史、民族传统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也特别强调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了系统总结江西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传承文明,由原省政协主席钟起煌发起主编,我和一批江西历史学家集体努力,用5年时间,编撰了11卷本的《江西通史》。该书系统、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江西自有人类活动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百姓生活等各方面状况的著作,是一部在江西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如果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江西省情,我建议大家可以看看此书。

  江西历史文化方面,姚公骞、周銮书等前辈文化学者多有研究,硕果累累,尤其是銮书先生既有专著,又有散论;既有江西历史文化整体研究的通论,又有地方个案研究的专稿。这些成果早已应用于各级领导的讲稿和会谈之中,被文化学者广泛引用。

  王勃在名篇《滕王阁序》中称赞江西“人杰地灵”。“地灵”是产生“人杰”的重要环境。宋元明三朝,直至清前期,承晋唐文风,人才济济,群峰竞秀,繁星满天。中原历经战乱侵扰,北人多次南迁,江西乃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南移的重心所在,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之区,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号称“文献之邦”、“人杰之区”。所谓“文献”,乃指文章宿贤;所谓“人杰”,即是人中俊杰。一千多年来,江西可谓读书成风、科举成名、作家成派、学者成林、仕宦成群、著述成山、志士成仁、佛道成宗、古村成片、故居成千、陶瓷成都、青铜成王,真不愧为“文章节义”之邦。

  江西历史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形式优美典雅,精神坚毅刚正,其发达原因为天时地利、交通便利、北人南迁、教育发达诸多因素所致。我们今人应很好地学习、保护、发掘、利用。

  去年以来,我省加大了对历史文化的发掘、推广、产业开发的力度。在文化产业方面,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主营收入预计突破2000亿元,占我省GDP比重3.85%,在2011年1000亿的基础上两年翻一番,提前两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今年,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大任务之一,在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推动我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实现“文化强省”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省委书记强卫又提出,要把“风景这边独好”的江西形象宣传出去。现在北京还在举办江西文化月活动,一些江西景区也在国外、境外进行了大量宣传。应该说,生机勃勃的江西文化正在国内外展现自己的魅力与厚重积淀。

  丰富的江西历史文化资源,是江西人引以自豪的。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并不等于当下的文化工作大省,这是需要清醒认识的。因此,我们不能老是沾沾自喜谈论过去的辉煌,更重要的是要审视当下,展望未来,明确江西文化的未来走向。

   二、从文化大省走向生态文化大省

   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生态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协调好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陈东有: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您提出“建设江西文化大省”,后又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建设生态文化大省”。从文化大省到生态文化大省,有什么样的变化?

  孙家骅:“十一五”头年的2008年初,我在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了四件提案,其中一件是关于建设江西文化大省,令人遗憾的是,提案虽然得到相关部门“公式”化的回复,但未引起省里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与采纳。从“九五”、“十五”、“十一五”的十五年期间,全国不少省已从文化大省建设迈向文化强省建设,绝大部分省都在建设文化大省,而江西仍处在观望之中。“十二五”规划中,江西才正式提出建设江西文化大省,此时江西在文化建设上已落在全国后列。但是这虽然是迟来的“醒悟”,终归还是来了。可此时的浙江省不失时机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浙江生态文明大省”,这使我十分感慨和敬佩,心里想:吃海鲜的浙江人就是聪明些,从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文化强省,再到建设生态文明大省,这一科学而正确的文化发展走向,体现了决策层的智慧和文化人的幸运;而喜欢吃土菜的我们,看江西文化的坐标系不够清晰,虽然有“醒得早”的人,但整体还是“起得晚”。所以,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初,我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又提出“建设江西生态文化大省”,其意是发挥江西独特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建设江西生态文化大省。但又一次让我失望了。我想这主要是对江西文化的现状和江西文化在全国的地位及江西文化的走向缺乏深入研究所致。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包含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生态文明,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时代为主要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模式的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在生态文化主导下的社会实践建设的必然结果,是生态文化的最终沉淀,标志着生态文化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报告中用很长的篇幅论述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不是社会某个方面的文明,而是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化建设也必然是这样,要融入到大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这是一个根本性、全面性的转变,包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生态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协调好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生态文化建设其实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小的方面来讲,大家都喜欢开省油的小排量车,家里都在使用节能的LED灯,使用的空调、冰箱都是省电的,等等。这些无疑都传递着一个信息,人们的价值取向、消费行为都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生态意识无形中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大而言之,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提倡产业转型升级,这其实体现了生态文化的观念从宏观层面影响了政府的决策行为、管理体制。

  我们要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广泛宣传生态文化,对全民实施生态教育,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具有环境观念、环境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美感和生态道德的“生态人”,使全社会形成一种爱护生态光荣、破坏生态可耻的社会风尚。